在今天文章开始之前,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
每当过年的时候,在大街上,你总是可以看到健身房的工作人员在发传单,上面的价格有时候还不到一百块,可健身的人为什么一年四季招不满呢?价格这么低,健身房又怎么盈利呢?
答案是:很多人只是凭着一时兴起报了名,很少去锻炼,而健身房挣的就是这一部分人的钱。
这种营销策略把人们”三分钟热度“的习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经济学里面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这条经济法则认为:吃第五块披萨时的喜悦感会略低于吃第四块时的,吃第四块时的愉悦感又略低于吃第三块时的。
我们在进行重复行为时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例如:健身、读书和学习也符合这样的原则,可以称之为”热情递减效应”,这也是很多人1月刚过就中断了健身计划的理由之一。
所以, 热情不应该是我们发起行动的信号,而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计划实施的信号。
那我们如何利用微习惯来保持我们的热情,让自己变得自律呢?
在上一篇文章里说过,微习惯策略就是强迫自己每天实施1~4个“小得不可思议”的计划好的行动,这些行动小到不会失败,小到不会因为特殊情况就被你轻易放弃。
一小步+想做的是=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它有双重作用——激励你坚持做下去,并成为(微)习惯。
如何具体运用微习惯形成持久的习惯,不再三分热度呢?
1.选择适合自己的微习惯和计划
罗杰·冯·欧克曾经说过:一个得不到执行的念头只会消亡。
所以从现在开始,请你列出自己想要的习惯,并大幅度地缩减这个习惯,形成一个最简单的小步骤,制定一个小目标。
在手机的应用市场里,都可以找到"小目标打卡"这样的软件,选择自己想要培养的习惯并制定计划,就可以行动了。
2.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培养习惯的常见依据有两种,时间和行为方式。如果工作时间比较规律,根据时间来选择习惯会效果会比较好,对于日程比较灵活的话,根据行为习惯来选择习惯也许更好,这样可以维持固定而有弹性的日程安排。
如果严格制定时间,有助于完成工作,并培养自控力,到了固定的时间就会习惯性地去做这件事,会让你想起:“我是时候去学习了。”
3.服从安排计划,摆脱高期待值
期待值是生活中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对自己有较高的期待值是一件很好的事,可以提高自己的目标上限。换句话说,当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变得非常优秀,那么你可能永远都不会优秀,期待值提升了不断努力的意愿。
但是最好避免对某种具体行为规律产生较高得期待值。比如一天跑10千米或者一天写5000字。
微习惯形成的过程中,你的目标可能会:“暗中膨胀”。
例如每天读2页书,从潜意识来看,当你超额完成目标时,大脑会设定一个新的期待值,它会继续给你带来心理负担和压力。
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每天的小目标没有改变。
4.记录和追踪完成情况
很多家长想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但又不知道怎么培养,那么做一张表格,或者买一台日历,坚持打卡的方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么做的原因是:可以直观地看到习惯的进展,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更加有成就感。
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形成一个行为链,只需要去维持它,随着时间过去,这个行为链就会越来越长。接下来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破坏它。
5.建立汇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你想培养一个把脸贴在玻璃窗并舔一舔玻璃的习惯吗?你肯定在想,这人是疯了吧,谁会这么干?
这明显没有任何好处,更像是一种惩罚,大脑会坚决反对这么做。大脑喜欢做简单重复轻松的事,当我们开始建立一个新的习惯时,大脑并不会感觉有任何汇报,除非真的发现自己瘦了,变强壮了,这时大脑才感到快乐。
那我们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一定要让自己感到快乐,这是给大脑的回馈,也是给自己的奖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可以适当休息,跟家里人打打电话。但千万不要看手机,刷视频,这些是消耗精力的行为,并不会让你感到放松。
6.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我们明明可以超额完成,为什么要制定这么小的习惯呢?
因为坚持小的习惯可以使我们的意志力得到强化。
如果你的目标事争取每天些50个字,然后形成每天写2000个字的习惯,这并不能立刻做到,但如果你每天完成微目标,保持微习惯,它最终会成为习惯,因此也更容易超额完成任务。
7.留习惯养成的标志
代表行为已经成为习惯的标志有以下几点:
没有抵触情绪:该行为似乎做起来很容易,不做的话反而不习惯。
身份的认同:你认同自己所做的事,并且可以信心十足地地说“我经常跑步”“我常看书”。
行动时无须考虑:不需要作出决定就能开始该行为,你不会想“好吧,我去健身。”你会自然收拾好东西并出发,是因为到了该运动的时间了。
现在,你也该行动起来了。只要开始行动,便有机会做得更多,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用一句话形容这个过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