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认知觉醒》后总结

最近读罢周岭的《认知觉醒》,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如雷轰顶。按照本书的读书建议,看完一本书,要用自己的话,把书中自己觉得有触动的点写下来,这样才能把书中的营养转化为自己的。因此,我也来总结归纳一下,希望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第一,获知了一些理论性的底层逻辑,提高自己的觉知力。

1,了解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的区别以及各自作用。

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强大,但总是遵循人的天性,让人趋易避难,急于求成。而理智脑虽然能让人作出更有利的决策,但却比本能脑和情绪脑弱小很多,因此总是被它们裹挟着走,等到反应过来才发现,大好时光又荒度了,或者刚刚情绪上头,说了或做了不恰当的话或行为,追悔莫及……所以最好是,让理智脑想办法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让这俩生死之交能心甘情愿地为理智脑办事,并逐渐让三脑齐驱,努力发挥其最大威力,这才是锻炼大脑的最终目标。

2,人之所以总是焦虑(撇除天灾人祸因素),根源在于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和趋易避难(想不怎么努力就马上看到效果),但是又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3,拥有耐心的重要性。

放弃即时满足,学会延迟享受,变对抗为沟通,这样能有效消除或大大降低焦虑,允许自己缓慢地改变,坦然接受真实的自己。无论个人还是群体,其能力都是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努力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策略。另外,明白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在面对长期的停滞或挫败时,不要放弃,继续坚持,才有可能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4,消除模糊:

① 学习知识——消除认知模糊

要想在学习上有所突破,就不能总是在舒适圈里打转,要多在舒适圈边缘努力。学霸往往更愿意做高耗能的事,花时间攻克自己尚未掌握的部分,而普通学生却更喜欢勤奋地重复已掌握的内容,而对真正的困难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② 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

你想象中的困难,往往比实际中真正遇到的困难还要大,那是因为内心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害怕,担忧。当你坦然地承认,接受这些想法,让情绪变得透明,勇敢地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这些不良情绪反而会原形毕露,从你的潜意识里消散。

③ 里清外明——消除行为模糊

很多人的行动力不足是由于选择模糊,当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行动目标时,人就会本能地遵循天性,很容易选择那些不费脑且带来愉悦的的享乐行为,而放弃本应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所以,要想让自己有所成长,需要学会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行为目标。当你真正踏出那一步,并逐步实践,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你想象中难或复杂。

5,提高自己的感知力:

先用感性能力帮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自己思考,通过捕捉潜意识发出的信号进行感知。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更好的读书方法是,看完整本书后,过几天再问自己,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并且紧紧抓住这个触动点去思考,关联,实践,而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梳理,摘抄作者的思路和所谓好句。这样读书会更有乐趣,也更有获益。

6,了解元认知能力——反思能力(自我审视),自控力(主动控制)

① 仿佛自己身边有个“灵魂伴侣”,它会时刻监控你,审视你,从高处,深处,远处看待当下的自己,让你不迷失,不懈怠,不冲动。而元认知能力不足的人,总会顺着自己的本性做自己喜欢和舒服的事,精力发散,缺乏觉知,贪图享乐,安于现状。

② 如何提高元认知能力:

A 多读书。提高对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了解,明白我们大脑的构造,意识到我们体内有一个“原始自我”和“现代自我”,我们的一切行为表现都是它们博弈的结果。

B 提高反思力。“吾日三省吾身”,从每天的工作生活中反思复盘可以总结到的经验和教训。

C 练习冥想。帮大脑做健身操,锻炼专注的能力。

D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时候,或希望从娱乐中抽身的时候,停留几秒思考一下(运用9次呼吸法),就有机会激活理智脑,给它审视和反思的时间,让自己做出更理性更恰当的选择。

E 在自己行动力弱,陷入模糊状态时,最好就是把所有想做的事都一一列出来,进行排序,让脑子清醒,让行动清晰。

7,专注力的重要性:

①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那他不仅能获得智力上的聪慧,也能获得情绪上的平和。练习让注意力回到当下,锻炼身心合一的能力,使我们更加从容不迫,精力会更加旺盛,情绪会更加平和,烦恼会更加减少,感知会更加灵敏,思考度会更加深入……

② 想让孩子培养专心的习惯,不仅在每次考试中,也在日常做功课上。让孩子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跟考试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题,并且还要做正确。

第二,关于科学的学习之道

1,始终在舒适区边缘(拉伸区)持续练习:

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区域努力。舒适区就会慢慢扩大,拉伸区也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就会变成拉伸区,甚至舒适圈,这样才能持续成长,重塑自己,有所成长。

2,高度专注:

好的学习模式是,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而不要在做A的时候想着B,在做B的时候又想着A,这样专注度不高,意识工作的深度不够,潜意识又无法顺利开启,这种边界不清的习惯对能力提升伤害很大。

3,关于深度学习:

① 多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尽量读经典,读原著这些一手学习资料

② 输出学习成果

学习之后要自己总结,思考,写读后感等,让自己和别人能听懂或看懂。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可以只选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不需要全部都用上。

③ 让知识点缝接到自己的认知,使之融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成为自己真正拥有的知识,并在生活中经常运用这些知识,产生关联,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④ 反思生活

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4,在个人成长领域,多关注对自己有触动的内容。比如阅读时,只学让自己有触动的,并且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写下能大量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放上几天,再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广泛涉猎各家的认知体系,但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到自己的认知网络中。

5,不要做点到即止,为完成任务式的打卡,而是做每次学习后的行动记录,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而在设置每次任务目标时,只设下限,不设上限。

6,劳逸结合,适时休息。不要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反而能让精力得到快速回升。即“极度专注+主动休息”,才能让效率最大。善于利用番茄钟,也就是“先极其专注地工作或学习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往复。”

第三,提高你的行动力

1,每天早上醒来之后,会是一天中最有精力的时候,多做有意义的事,不要浪费在玩手机或娱乐上。

2,让注意力每天都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才能让你这一天过得高效又充实。而在增强回路的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或有意义的事,只要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

3,让目标清晰,细化,具体化,写下来。整个页面分为以下4个部分,呈现“工”字形。

(1)待办事项,(2)计划完成,(3)实际完成,(4)备注

第四:调节情绪力

1,心智富足,方能解忧。

当心里产生压力,焦虑,就会降低心智带宽,产生稀缺心态,容易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2,获得心智带宽,保持自我觉知:

① 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学习运用高级元认知能力,在压力环境下也能保持较大的格局和远见。

② 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避免盲目奔波,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③ 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行动力最弱的时候。真正行动力强的人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

④ 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不要在大悲大喜的时候做重要决定,这个时候心智带宽往往很窄,判断力也很弱。

⑤ 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过多的闲余反而会让人陷入消极,失控的状态。

3,转变思维,从为别人而做,转变成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降低来自外部的压力;为玩而做,不再抗拒重复枯燥的事情,可以解放注意力。同时把那些困难的大事拆解成小块,就会发现,其实那些看起来很可怕的困难,其实也不是那么不可逾越。

第五,有助成长的具体方法:

1,早起:规律早睡早起,早上的精力更加充沛,学习或做事效率更加高。

2,冥想:

① 想象头脑中同时有七个小球,练习冥想就是锻炼它们在需要专注的时候,能让这七个小球,即所有注意力都同时关注一件事。

② 能帮助保持情绪平和,让这七个小球不会太轻(浮躁,缺乏耐心,杂念丛生),也不会太重(焦虑,压力大,郁郁寡欢),使其尽量保持长期稳定,可控的状态。

3,读书:

① 选自己感兴趣的,有需求的,适合自己难度的书籍。阅读难度读起来刚好处于舒适圈边缘,读起来有一点点难,但又刚好能读懂。

② 读书的时候加入思考,关联,最终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

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③ 读完后把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述,写读后感,甚至教授给他人。

4,写作:

学习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一件事情讲清楚,或者把复杂的道理讲明白。

5,运动:

运动能使人的大脑不断更新出新的神经元,能让人更聪明。好的学习模式是:运动+学习,把复杂的学习内容放在运动之后,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6,反思复盘:

对当天感到有触动的事或感悟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复盘,保持对生活更深的觉知。

① 描述经过——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② 分析原因——多问为什么,分析当时的心理,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③ 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和行动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