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书时,正在又一次思考生与死的课题,某次与父母的通话中,母亲说起,老家与父亲同龄的5个人中已去世3人,心情忽然沉重……彼时正值琼瑶阿姨发表一篇《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交待身后事,在人口老龄化临近的当下引起人们一番新的思考;人近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面对日益消逝的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是时候参一参死亡这个课题了。
《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是保罗·卡拉尼提的遗世之作,他是一位天才神经外科医师,具有文学、哲学和医学的高学历,未来会是世界一流医院的住院医师及科学家。但是在他即将到达事业巅峰时 ,却罹患癌症,最终英年而逝。本书前半部分从一个医师角度阐述了对于医患关系的客观思考及人道主义关怀;后半部分以一个病人的角度描述对病症的体会及对死亡的处理方式。
直面死亡,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课题
若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这是关于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一切生命,不论是金鱼还是美女,都会死。”
人生无常,我们一生中将会不可避免的遭遇死亡,陌生的,亲近的,以及自身。或者鲜活生命的戛然而止,或者由生长渐至衰败、腐朽,最终灭亡。
很沉重,但无可逃避。
与其讳莫如深或自欺欺人的假装它不存在,不如承认、面对、接纳,早一天参破,早一日解脱。
面对不可抗拒的死亡,我们能够做的,或许是预知后的自我安排,尽量不留遗憾;或许是如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活的更有质量与尊严。
“比起病人死亡,更糟的是病人仅存无知无觉的代谢运作,似有若无的存在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余生将耗在疗养院里,而家人无从结束人生的一章,探视渐疏,直到无法避免的褥疮或肺炎使病人死亡为止。有些人坚持这样的生命,拥抱其可能性,诚实的面对它。可是很多人不愿或没法这样做。”
“医师的职责不是抗拒死亡,也不是使病人回复旧有生命,而是敞开双臂拥抱生命已经分崩离析的病人和家属,努力使他们重新站起来去面对、去弄清楚他们本身存在的意义。”
我希望这世间有更多像保罗这样的良医,不仅救死扶伤,更懂得尊重生命的感受和尊严,让病人及家属借由病患,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
未来的某一天,我或者会选择做一个临终关怀志愿者,引导家人陪伴将逝之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更由此唤起人们对死亡的重视。
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份“预约人生告别”的计划,包括财务嘱托、未竟之事的安排、急救方式选择、身后事的处理等等。既然无可避免,不如化被动为主动。这一切安排妥当后,我们更可以踏实的进入生命倒计时的活法中。
生而有时,不负存在的每一刻
保罗医生在罹患癌症前,正与同是医师的爱人露西面临着情感的危机,而疾病的出现却将他们重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爱情迸发出耀目的生命之光,他们化为了一个整体,在死亡面前相互陪伴、见证、承认、接纳、安慰。
而在得知自己病情后不久,保罗夫妇商议决定生一个孩子。孩子出生时,保罗医生的病情已进入膏肓,但是拥抱着新的生命。他感觉:“我体内的癌细胞继续死亡,或者再度开始生长。眺望前方的广袤空间,我见到的不是空无一物的荒原,而是比较简单的:新的空白页,我会在上面继续前行。”
保罗生命最后的日子,是在家人、爱人、朋友倾心营造的爱的氛围中度过的。当肉身已不能接纳外物时,真正起作用的,是爱与陪伴。
“死亡与腐朽,使人类的生命更有意义。”
它教会我们的,不是恐怖与抗拒,亦不是“有花堪折直须折”,而是明白生命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是如何更有质量的面对活着的每一天。
既然生而无常,变化与消亡是必然,那还有什么可执著?既然连死亡都不怕,那还有什么可怕?向死而生,更有勇气、更加清醒、更懂得取舍!
生与死,此消彼长、相互因果,同根同源。让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中,照见生命的真谛。
“有的日子太阳耀眼, 有的日子浓雾笼罩,有的日子寒雨急骤。不舒适到什么程度,其安详平静就能到什么程度,它的气氛是可以共享的,也可以是孤独的——一如死亡,一如悲悼,但所有这一切都含着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