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8年7月,参加“教育行走”,在宁波听了傅国涌一场讲座,听他带着一群童子,到世界各地,到那些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地点读名篇讲名篇,听得众人颇为神往。中场休息,见着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买他的书,请他签名。一位新识的朋友,忘了带钱,着急的倒处找人借,见着慢悠悠晃过去看热闹的我,一把抓住,请我微信付款帮她买到了最后两本,高兴的跳起来,然后怯怯地跑去签名合影。我孤陋寡闻,不识其人,也未读过其书,见如此情形,颇为讶异。
回来后,便买来一本大家皆说好的《美的相遇》,一读,果然很妙。断断续续读了这半年,勾勾画画许多。整理出来,再咀嚼一下文字的美。
我知道,这种方式的摘录是很笨的。想起了前些天,遇到张文质老师,他一边看我笔记本上的读书笔记,一边叹气摇头,仿佛我是那个最为愚笨的学生,选了一种最为愚笨的方法,啃着那一本本看不懂的书。最后,叹一口气,把本子递还给我,不发一言,似我太笨,想启发都不知从何说起。我怯怯接过,尴尬微笑,连问也不好意思问,因为知道,我一问,就是个大命题,他确实很难和我对话。
至今,仍不得读书的有效方法,便仍用这种最笨的方式,和文字对话。
我已浪费太多时光,愿慢慢,学习如何与文字靠近。
《教育就是与美相遇》
教育就是在时间的变化中寻找确定不变的价值。比如,最古老的文字经典中传递的价值、情感,直到今天这个时代仍然能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这一切美好的因素是不变的,也正是教育要探求的。
教育具有现实性,一定是在现实的人间进行的事业;教育又具有超越性,一定是超越现实而指向一些更重要的确定不变的价值。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要让人类活得更美,活在美中。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与美相遇的过程。地球是圆的,宇宙也是圆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圆形思维,真善美不是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在一个圆上,美是起点,也是归宿……真善美是相通的,它们在一起构成了人类教育要指向的目标。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孔子,他们留下的最精美的东西就是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这种问对其实就是课堂原始的样貌。
课堂要有随意性和生动性,不要拘泥在课堂原本设计的内容上。因为教育是针对活人的,学生的问题也不是固定的,尤其是聪明的孩子,能提出许多老师想不到的问题。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就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教育生态。
一个人的格局尺度往往是中小学时代奠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决定着人的一生。
人不是被修剪出来的,人是要自己生长的。
评价之美,乃是成人之美,教育是成全人,评价得为着人、洞察人、发掘人、建造人。那个时代(民国)的学校、老师可以这样评价一个学生,人的价值无疑是放在第一位,彰显的正是教育之美。
教育是种庄稼式的农业,要收获有生命的果实;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业,可以批量生产没有生命的产品。教育要面对活生生的孩子,他有各种性情,你不能把他当作一个冷冰冰的产品来对待。你也不能把他当作一棵树来看待,他要比树更丰富、更复杂、更具想像力、更有可能性。
教育就是与美相遇。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是美的,学生与老师的相遇是美的,学生与学生的相遇是美的,学生与自我的相遇是美的,每个人通过阅读与古今中外的生命相遇也是美的。所有的相遇都是为了拓展一个更宽阔的世界,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大。
整个教育的过程就是遇见美、经历美的过程,也是一个生命生长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新人、一个美人。美人不是指漂亮的人,而是指精神上、知识上、心灵上、行为上的美人。
《教育是触摸人类的心灵》
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
从历史眼光来看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人类在时间变化中寻找不变价值的过程。教育就是人类的心灵和心灵相互触摸的过程。教育就是有限的人类不断地向无限求问的过程。
教育就是要理解并拥有一切通过时间考验的真善美的东西。
教育就是要造就无数的萤火虫,而不是造出一盏盏电灯来,电灯没有电不会发光。教育是创造千千万万活的萤火虫,自己内部会发光,自己就是光源、光体。
理想的学校教育大致上提供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公民教育。今天中国的教育是行政主导一切,而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最后降低为术的教育,可以量化的教育,知道的碎片化教育。
教育具有可能性,无限的可能性,它充满神秘的地方就在于——在生命能量的交汇中能够点燃出本来没有设计过的新的意外、新的美好。
课堂上有生命能量与生命能量的交换,师生有真实的互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神态都可能影响他们的情绪,教师的一句话可能成为某个学生一生的祝福,也可能对学生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老师的重要性就是借着教育的平台把生命能量释放给你的孩子们。反过来老师也在孩子们身上吸收他们无限的生命能量。/学生真正记住,并进入他生命的东西往往不是知识点,不是考试内容,而是老师的生命跟他的生命产生碰撞,产生强烈共鸣的刹那。
一个最好的老师就是在闲聊中说出人生宇宙真相的人,他的生命中有很多饱满的东西,他的身上有道德的勇气和责任的承担,他的学问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在时间中反复磨炼出来的。
把人当人,当然包含了把老师当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
从本质上看,南开的教育就是培养、鼓励、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比课堂上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和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给他们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获得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从而作出自己的选择。
教育,教育,教书育人,我们今天常常重视前者,忽略后者,其实,“育”是重心,哺育、养育、涵育……
如何将文明的火把交在一代代孩子手中,如何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踏上一条人格健全的道路,如何启发他们天赋中最有创造力的部分,如何激活他们的想像力,如何让他们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老师,取决于他们诚恳而真实的思考,取决于他们对自己职业伦理的守护,取决于他们对人的尊严、自由的信奉。
人与制度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各具个性的教师当然推动了个性教育,但没有一个容许个性的环境,没有保障个性的制度,个性教育也是无从谈起的。
教育要提供的不仅是书本知识,不仅是公民教育等等,更重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健全的环境中自由地舒展个性,在校长、老师的个性、人格影响下健康地成长,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只会念书、只会做习题的学生。
《什么是好学校》
“教育”从来都不是只指向一个结果,“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这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今天教育体系的设置是按照升学的体制来的——小学是为了升初中而存在的,初中是为了升高中而存在的,高中是为了升大学而存在的。……如果教育每个阶段的独立性不解决,每个人都会累死在这条“跑道”上。
教育的伦理基础有而且只有一个:把人当人。
民国时代的教育有这样几组关键词:知识、方法、视野。兴趣、健康、能力。个性、气质、精神。
教育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道 要的目标,然后才是知识和方法。
在中小学阶段,如果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在哪一个方向,并且能健康地发扬光大,这就是真教育。
也许我们会蓦然发现,每个人的人生在他的少年时代都已经奠定了。少年时代的那条线索是直接抛向未来的,这是一条神秘的线索。就像天罗地网一样埋在你生命的深处,待某一天它就会被拎出来。这条线索就是你的人生,就是你的精神世界。
《我相信得寸进寸》
我相信得寸进寸,进一步就是一步,脚踏实地,不卑不亢,相信温柔的力量,温柔的坚持,持续地、低调地、不断地沿首自己的方向走,只要方向正确,一定能到达终点,如果方向走错了,速度再快也只能背道而驰。
美国作家爱默生:
宇宙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灵魂上爱美的欲望。我认为,此乃宇宙最终的目的。没有人能说明为什么人要追求美。从最广泛与深远的意义上看,美实为宇宙的一种表现。
世界万物的根源都在人里面,真正的诗歌就是诗人的心灵,真正的船只就是造船的人。
爱因斯坦:
1.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泰戈尔:
我们的教育宗旨必须是人的最高目的,即灵魂最全面的发展和自由。
教育的目标是心灵的自由,这只能通过自由的途径才能达到,自由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是有危险和责任的。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
胡适:你首先要将自己铸造成器,方才有益于这个社会。
朱光潜:求知、想好、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教育的功用就是顺应人类的这些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