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结构
对于知识的结构,李笑来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中提到:
任何知识,都有其自身的结构,了解这些结构,是学习能力养成的基础。
随后他列举了三个知识结构,并对此做出了解释:
- 1、线性结构
- 2、分支结构
- 3、交叉结构
- 4、递归结构
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结构进行分析,做好相应的功课,像搭房屋一样将知识搭建起来,知识就会有组织地储存起来。
线性结构的知识是最基础的结构,就像是房屋中的梁柱,而分支结构就像是搭在梁柱的支架,负责将房屋的基本样子搭建出来,随后的分叉机构就像是砖头和瓦片,填充完善,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就建出一间有模有样的房屋,而递归结构就是说你再去扩大这间房子,或者重建这座房子,你就有能力和经验去将这座房子建得更好。
知识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构建、整合、完善到一定程度无法再满足需要再重建的过程。
关于解码
解码是计算机词汇,原意是用特定方法将信息从已经编码的形式恢复到编码前原状的过程。通常见于90年代末的流行的VCD和DVD的宣传语:本机拥有超强解码能力,读碟快,无卡碟,高清播放,流程无比……
原本我以为采铜老师用这个词有点故弄玄虚之感,但是仔细一想,还是有些深意:
解码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涉及对字面意义的解读,通常是自动化进行的,也无需做太深入地思考,且理解的结果理应遵循信息材料本身的意义,不可擅自演化;而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这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看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意味。特别是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说的,你心中有什么样的问题,其实也决定了你观察的视角,从而就可能做出不同的解码。但是解码虽无一定之规,却还是有高下深浅之分。
如果你要探究一篇文章一幅画一部电影,你就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重构当初作者创造时候的情景,带着疑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出现这个镜头?他想要营造一种什么样氛围?他是如何将这些画面,事物,情景组合起来?自己探求完这一系列的问题之后,再重新试图还原这个作品。
所以说,解码是一个过程:阅读-分析-理解-解读-剖析-深究-重构。
再举一个例子:你有一个变形金刚,你觉得很帅很酷,你想知道它还能变成什么形状,能变多少种,哪种姿势是最帅的,折腾完一翻之后,你又不满足了,你想知道它为什么可以变那么多造型,于是你拿起螺丝刀将变形金刚给拆了,看看里面的构造,观摩每一个部件的形状,想想这个部件为什么是设计成这样?如果换成那样又会怎样呢?接着你在某些你未曾见过的部位做上标记,接着你又将变形金刚重组了回去,重新组装完,你又继续变形,你才能理解原来变形金刚的设计有这样的用意,你才能体会到变形金刚设计者的用心和精妙。
从这个角度,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成年人仍旧很喜欢收藏变形金刚(乐高)。
知识的结构比变形金刚复杂一点,因为知识的零部件并不如变形金刚般的简单直观可见,它需要学习者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理解。
同时,因为学习者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选择知识零部件的时候要慎之又慎,选好的作品去投入时间和精力,否则你就会误入歧途,浪费光阴。
解码的首要原则,就是尽量去寻那些最好、最经典的作品,然后努力参习。
所谓庖丁解牛,也得找一头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