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小时候的一篇课文的内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时就感慨伟人就是志向高远。虽然我一直觉得很多书里的内容都是被后人过度解读的。尤其是鲁迅先生,人家写文章的时候真想了那么多层意思吗?这激励人心的醒世之作,不得要有共鸣吗?读者都看不明白,怎么醒?
轮到自己写作的时候,的确会咬文嚼字。但恕我愚钝,我实在达不到通篇深谋远虑,处处玄机。我只能说: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吧。
话说回来,我为什么而读书。读中小学的时候,没空想这个问题,因为学的都是基础知识。可到了高中,我就开始怀疑我费劲吧啦背下来的数理化公式,政治,历史,还有那大段大段的语文课文到底在我未来有什么必备性?
直到大学,我都不清楚我到底学这些课程有什么用?幡然醒悟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这一路走来,“学习”其实就是把接收到的各种信息转化成知识,再将其融会贯通成技能的能力。无论学的是什么,最终为己所用才是正解。
所以等到读博的时候,我反而轻松了。毕竟我不搞科研,将来也不进学术界。我只是想搞清楚一点自己生活里的事。也可能是太过随意了,拖拖拉拉这些年,常常放飞自我,不务正业。但我可以清楚的感知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它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它很灵活,很生动,也很有趣。
现在很多时候,读书是因为我想了解。了解曾经,体会当下,预测未来。我想尽可能的掌控未知,活的安稳。
是的,我为了一个可控的生活而读书。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