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湾》是一本不太有名却质量上乘的作品,讲述了河南潁多湾人从民国时期到2008年近100年的时代变迁和人物命运,初看有些像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因为都是女性作家,都是讲河南的时代变迁,但《多湾》的时间跨度更大,《第九个寡妇》重点聚焦在王葡萄的感情命运,《多湾》涉及的人物更多,从初出场的民国小脚寡妇季瓷那一代,直到季瓷的孙女也近40,重孙也已成年,涉及四代人的命运。
时代不同,人的烦恼和需求不同。季瓷的年代,人人为了吃饱肚子发愁,即使一刻不停的劳作,穷依然是季瓷大半辈子的主题。饥荒年间,遍地饿殍,能捡回一条命,熬过饥荒已属幸运。到季瓷的儿子章柿这一代,生存不再是问题。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工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开始,读书开始变得重要,章柿发愁的是自己的前程出路,当一个农民还是工人,进城还是种地?考学就可以决定了一个人的出路,当然,家庭成分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季瓷的孙女章西芳出生时,大概处于70年代到80年代,户口变得很重要,没有户口,就无法在城市上学、买粮。工人虽吃香,但单职工家庭经济依旧紧张。西芳长大后,这些又不是问题,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城市的机会变得多起来,做生意、当官、做电台主持,高校教师,什么人都能在城市里活下来,光明正大的追求爱情和幸福才是生活的主题。
书中我很喜欢一个设计,季瓷的孙子、章槐的儿子章津平大学毕业后心高气傲,不愿做体面的大学教师,想去北京从政,结果如愿以偿,真的在北京做了不大不小的官。十几年挥金如土、名利双收的生活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在纸醉金迷中迷失了自己,后来放弃北京,去做了民办高校的校长,又回到了起点。这个人物设计,恰恰能够与时代相呼应,80年代的大学生是香饽饽,选择工作的时候,在对物质的追求(工资)之上,社会地位的高低、未来的发展也被重点考量。虽然章津平得到了自己曾经想要的一切,但他并不快乐。章津平的成长过程也是人民追求从肉到灵转变的过程,从一个小人物的角度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主要矛盾的变化,除了物质生活的丰裕,人们更加追求内外都有质量的生活。
季瓷的年代,作为克夫寡妇的她,能做主自己找媒人把自己嫁出去,已经很前卫。人言可畏,女人的命运紧紧依靠在男人身上。男人不要你,你便进退维谷寸步难行。同村的秀云为了生存死赖在婆家。寡妇桃花长期与妻妾俱有的富农偷情,季瓷的大嫂守寡几十年,女人的选择太少,被委屈、被糟践的总是女人。胡爱莲、罗北京这一代的婚姻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读过书的男人可以平等的把自己当做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生育工具、伺候父母的保姆,但追求真爱不存在的,不可能大大方方谈爱。从章西芳开始,城市姑娘更加解放自由,谈多少段恋爱、跟谁谈、结没结婚,都不是问题了,甚至婚外情也成为家常便饭。章西芳为了内心的快乐幸福去分别追逐肉体关系,灵魂爱情和世俗婚姻而不必背上沉重的道德枷锁,说明女性的地位大大提升,选择的权利更多了。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作者虽然用大篇幅关注女性的命运,却无处不在体现人文关怀。随着80年代城镇化的开始,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越拉越大。虽然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而在农村,某种程度上仿佛并没有比几十年前进步多少。农村、土地是中国人的根,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反而比十几年前更加的颓败,人人向往城市,那么留在农村的人呢?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唤起人们关注的。
作者从多湾的一个普通小脚女人季瓷出发,从她的乡亲、后代蔓延开去,写形形色色的多湾人和他们的命运。她并没有拘泥于具体的哪次变革、哪场运动,对宏大的变迁没有着墨,只是用女性作家最擅长的细腻描写刻画在大时代下每一个小人物的生活,你会发现,没有人能脱离时代的脉搏,无论是成功、暴发还是落魄、失意,每一个人的走向都或多或少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是本书最吸引人之处,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多湾人,也是中国人,是亿万中国人的缩影,这样的作品才是不负时代、不负读者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