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透支”肯定不是一种合理的现象,但是在当今却又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如果多个地方争做“名人故里”还算是一种“文化争议”的话,那么把小说中的情节、桥段拿出来与现实接轨,明显就是一种“文化透支”。
文旅产业当中,文化透支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出现在多个地方的“名人故里”,比如出现在北方景区的“马头墙”……,文化确实可以带动旅游的发展,但是“透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是一个正能量的概念。
“西游文化”算是一个“大IP”,如果我们把“花果山原型景区”、“高老庄原型特色小镇”当作合理的文化延伸的话,那么如果要把攻打花果山的每个天兵天将都当作文化现象,都要挖掘他们的故事,都要建立他们的“故里”作为文旅项目的话,不但无法借用“西游”的题材,反而会让受众觉得莫名其妙,最有可能发生的就是在“大兴土木”进行硬件建设之后,发现软实力根本无法构成对消费者吸引力,“文化”固然有了,但是“旅游”却无从谈起。
无论从什么层面去分析,经济效益永远是文旅产业最需要考虑方向之一,而想要文旅项目产生经济价值,就不得不去研究消费受众的心理。在人们出行的时候,为什么选择这个而不是那个景区进行消费呢?综合来讲,一方面是因为猎奇,另一方面则是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度假休闲。度假休闲更多的是强调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比如有很多人会到了特定的季节或时间段去海边;而“猎奇”的心理要复杂的多,而且和“文化”有很大的关联。
与“猎奇”相对的,是“审美疲劳”,文化透支给受众带来的唯一感受就只能是审美疲劳。这就像在刚开始有清装剧的时候,觉得角色们“贝勒”、“阿玛”、“格格”的称呼很另类,如果那时网络足够发达的话,这些词汇肯定会成为“热搜”,但是随着清装剧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电视台播出的历史剧都是清装剧的时候,观众的审美疲劳也就必然产生了。
文化就是如此,想让受众从文化中感受到“新奇特”,就不能让文化现象、概念、符号重复太多次,叠加一次两次,可能会让人们变得印象深刻,但是重复的次数太多,放弃,则是人们的正常选择。这并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实际的情况,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即便是面对再大的“文化IP”,你会重复去一个景区消费几次呢?当我们把受众面再扩大一些的话——还有那么多的选择存在,你会重复看一部你喜欢的电视剧多少次呢?
“文化透支”所表达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创意的缺乏。“文旅”并不应当被简单地理解为“文化+旅游”,而应当定义成“新文化+旅游”——强调“新”字,是因为传统文化项目与旅游结合的已经非常成熟了,并没有留给做文旅产业的人太多的空间能够再介入禁区。而今天我们谈到的文旅产业、文旅项目则都是“新兴的”,新,就要强调创意,新,也就害怕文化透支,害怕受众因为审美疲劳而拒绝前来消费。
旅游目的地需要游客,而游客需要精神上的享受来给出自己进行旅游消费的理由,正常的情况下,不会有游客喜欢雷同的旅游内容——文化透支并不是说文旅项目的一方做的对与不对的问题,而是指旅游目的地在游客心目中的价值与地位。
在谈到营销的时候,口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话题,而文化透支虽然不是由某一个项目自身造成的,但是在游客心中所造成的影响力确实肯定存在的。文旅项目和城市周边的休闲项目不一样,文旅是需要有带有自身属性的文化印记的,学会保护自己的文化印记,不去抄袭别家的文化印记,这才是文旅项目体现自身吸引力,促成旅游消费的基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