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戴军老师的一篇文章《来来来,刷我的卡》。
戴老师深情演唱的《阿莲》,多年来,我单曲循环了N遍。
于我,喜欢哪位歌手,只要一首经典歌就够了。
因此,我很认真的看完了戴老师的文章,他写的是几天前的“奇遇”。
几天前,有朋友邀请戴老师去杭州玩。
那天下午打了四个小时的排球,天冷,明明手臂都酸痛了,但没出汗,晚上就去足疗店泡泡脚消除疲劳。
这是家沿街小店,一个收银台,三位技师,六张沙发椅就是全部家当。
戴老师进店时,店里还有一对中年夫妻正在泡脚。
“你是戴军吧?”女客人上下打量后好奇地问。
“他不是戴军”,老板娘掩饰着,又热情地问,“你怎么那么黑了?”
“我去清迈过泼水节了。”
哪知戴老师这句诚实的回答,引来了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
五分钟不到,女客人拿着手机大声说:还说你不是戴军?小红书里说了几天前你就在清迈。
戴老师“想拔脚走人,可是脚已经泡在桶里了”。
接着,女客人通过上网查信息,从戴老师的年龄籍贯职业等全捋了个遍,还说她儿子也爱唱歌,要他也赶来见见戴老师。
见戴老师没有“互动”,更是说你不要不说话嘛,我们能不能加个微信?
老板娘善意提醒:戴老师很累,你们就别烦他了。
女客人又问:戴老师那么个大明星,怎么会来这个破地方?
更离谱的是,女客人要求戴老师“你那么有钱,你把我们的钱一起付了吧。”
戴老师后悔“刚才为什么不跑?为什么不跑?”
这时,老板娘的老公进来了。
老板娘兴奋地说,老公你看,戴军老师哎!
戴军是谁?
你不是最喜欢唱《阿莲》吗?
老板拿出手机,把《阿莲》听了一段,又连上音箱,音乐声骤然炸响。
戴老师说,这首歌我唱了一辈子,唱得都要吐了。
老板换了别的音乐,可想而知接下来的二十分钟,戴老师真的是“如坐针毡”。
去足疗店泡脚,本来是想放松放松一下。
谁知是如此个“放松法”。
于是戴老师调侃说出谁想去泡脚,他请客,刷他的卡,目的是快点清空这张卡。
更发出“城市文明不是简单的高楼大厦霓虹灯,滨江两岸的灯火再璀璨,不提高人的素质,一切都是白搭”的感慨。
戴老师的这次真实经历,有无奈,风趣之意,道出了一个社交关系中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保持合适的距离,也可以说是边界感。
人与人之间,甚至包括最亲密的人之间,都要有边界感。
边界感是一个人很重要的优秀品质。任何场合下,把握好社交分寸,懂得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会让彼此间感到舒服。
假如那天是我遇到了戴老师,我会如何做呢?
我试想着,如果戴老师泡脚时闭着眼休息,哪怕我认出他来了,也应先保持安静。
等他泡完脚准备起身离开时,我可以走上前去问,您是戴军老师吗?很高兴今天遇到您。
如他笑着点头,且非常友好地。
我可能会接着说,很喜欢您唱的《阿莲》,这首歌陪伴了我很多年,谢谢您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
如果戴老师热情高,那可以多聊几句,甚至要求照个合影。
如果他有事马上要走,那就礼送他出门,挥挥手“再见”。
如此,戴老师应该不会“如坐针毡”,更加不会后悔“为什么不早点跑人了?”
由此看来,边界感是对他人,以及自己最高级的尊重。
懂得边界感的人,便是生活中的智者。
愿:人人都能拥有边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