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设计师”
教师是设计师,不仅仅意味着这个职业的基本工作是根据教学需求精致地设计课程和各种学习活动,更重要也比较困难的是——教师和其它设计领域专业设计师一样,一是设计工作要受标准的指导和约束,二是要考虑我们的受众,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三是设计工作需要产生一定的效益,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建筑、工程、艺术等领域的设计师要在行业规范、客户预算、艺术美学等相关标准范围内进行设计。教师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国家意志、制度政策、课程标准、学术规范等,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以想当然的任何方式设计课程或授课计划、内容等。
除了外部标准,不同领域的设计师都要遵循客户至上的原则,充分考虑受众的意愿,从受众的立场设计产品。教师设计教学的“受众”是学生,一个不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师是设计不出好作品的,同样,一个不站在学生立场设计教学的教师是设计不出好的课程或教案的。因此,教师在课程和学习体验活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多数学生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包括学生个性和兴趣差异、发展水平、已有经验等诸多因素。
形式服从于功能,设计遵从于目标。我们所设计的内容、方法,都取决于对预期结果(目标)的清晰界定。明确了目标,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设计是科学的还是随意的?是有趣的还是有效的?好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而是为了一目标及其潜在的意义为导向,产生更真实、更具体的学习。
为什么“逆向”设计是必要的?
我们在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努力思考这样的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这与以往习惯的总是先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是完全不同的,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关注学习结果,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
打个比方,当我们决定去旅游时,到某个景点拍照留念说明“到此一游”?还是试着对目的地做文化层面的理解?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目标,也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同的旅游计划和游览行为。
当我们把学习者的目标界定为“理解”时,我们才能设计出“为理解而教”的课程或教学计划。
我们大多习惯于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常见的活动开始我们的设计,而不是从输出端——预期结果来思考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关注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逆向设计是将我们从“内容导向”引向“结果(目标)导向”。设计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先思考“我为什么要求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参与这个活动)?”“这样的内容(活动)要达到什么目标?”“学生是否理解这个目标对自己当下和后续学习会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证明自己获得了预期能力或领悟了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自省,我们将循序渐进对以往习惯的做法进行“翻转”,进而养成在设计之前先清晰地洞察目标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