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三国志·吴书》里面关于周瑜的一句话,是对他的评价“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意思是说周瑜性情气度宽宏阔大,大体上很得人心。看到这句话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那句感慨,还有“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最后被气死的结局。好像周瑜在自己的认知里一直都是小肚鸡肠、不如诸葛亮的那种形象。而这种认知又是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啊,戏剧啊,影视作品啊,那些里面对于周瑜的塑造。
如果我不读《三国志》,我可能还是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虽然从前我也读到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但是那句话并没有让我对周瑜的印象有太大的改变,直到今日。
为什么人们对于历史上的人物,不能完全得知他的真实面目,可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读的戏说的东西太多了。而这些,又是深入人心的,即使错了,也没有人深究,就是图一乐。我们普通老百姓,谁会去探究古文资料呢?无非就是听听评书,看看电视……,这样的获取渠道,让我们的认知有多少错误啊,这对于历史来说,算不算一种亵渎呢?
即使现在的人与人之间,又有多少是错误的认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