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河边,我拍摄)
2017.05.05
昨晚我就告诉儿子,明天你安心上课,晚上也不用过来了,我一个人去市里逛逛就在外边吃饭了。上午十点我从旅馆出发,坐上666公交车去市中心滨江道附近再转转。
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到了火车站,步行去滨江道,继续领略沿途的海河两岸的旖旎风光。天津火车站前的海河广场设计的真是太好了,动静结合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管理到位,是我去过的一线大城市中最好的站前广场。
哈尔滨火车站又扒了,要重新建设。候车楼可以重建,可惜广场布局已不能再更改了。还听说1924年建的“霁虹桥”要拆?老哈人坚决反对!“霁虹桥如果因为铁路建设而拆除,按文物保护法,需要国务院下文除籍,但是在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今日,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其实哈尔滨火车站地理位置极佳,是老哈尔滨的中心,往上一走是博物馆秋林地区,这是和著名中央大街有一拼的最繁华的商业地带。
我小时候这里比中央大街更具人气,只是近二十年,随着旅游市场迅速发展,哈尔滨政府极力打造更具建筑特色的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和早已闻名遐迩的太阳岛等,而这些景点全部在道里区。使南岗历史商业区有点江河日下的感觉。但省直机关,各大高校均在南岗区,它仍然是哈尔滨政治经济文化(除旅游以外)的中心,哈老大的地位不可撼动。尤其是高初中教育甩我们道里几条街。
逛天津又扯上哈尔滨了,我这个人写东西好联想好对比。说心里话,滨江道这条商业街和我们中央大街比有点跌份,路窄没特色。中午先吃点饭,然后继续逛。我去了劝业场,建筑风格和老秋林公司真是像啊,一种怀旧的情感涌上心头,老人看见老东西不免都有些伤感。这里也与我们现在的老秋林公司一样定位是卖中低端商品,女装以中老年服装为主,这里无论是价位还是款式我都能接受(200~500元),就有了购买的欲望和感觉。
我一连试穿了好多件衣服,人瘦了真好,这些衣服我都能穿进去,于是买了四件衣服(共花了1500元),其中一件是给婆婆买的。母亲节要到了,我要给婆婆送礼物啊(每年我都给她买新衣服)。中年女售货员说:"这年头能给婆婆买衣服的人少啊!"我说:"母亲节要到了,妈没了,就剩下一个快80岁的婆婆了,不给她买给谁买?"售货员说:"这和有妈没妈没关系?有人没妈也不会给婆婆买的。"原来婆婆在儿媳心里这么不受待见。
那天我在简书里读一篇80后作者写的文章说:“养老院说白了就是你花钱买服务的地方。但凡这种付费服务性质的地方,大多也是盈利为目的的,不可能让老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就像我们住宾馆,住一两天有点新鲜感还行,但是长时间住宾馆会感觉心情压抑。”所以她反对她父母老了去养老院,她要把父母接到大城市和她同住,看着好像挺孝顺的样子。我给她写下这样的留评及她的回复截图。
我才知道年轻媳妇对婆婆这么的忽视,好像心中只有对自己的父母好才叫“孝顺”,至于婆婆那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只要丈夫,不要丈夫他妈?他妈生活怎样和我无关?最好远离我的生活,能走多远走多远(但买房必须出钱,不出就怨气冲天)。看着心凉啊!立刻取消了对她的关注,这种人文章写的再好学历再高,我也不喜欢,价值观不同不是一路人。
反正我妈对我奶奶特别好,我们姐仨都对婆婆公公尽义务,尤其是姐姐和公公一个屋檐下生活20年(她婆婆去世20年)一直到80岁老爷子去世至,后几年卧床都是姐姐伺候的。妹妹婆婆患老年痴呆症(不认识人,打人,骂人那种)不能自理的最后四年也是在妹妹家度过的。相比她们我还是为婆婆家付出最少的那一个呢(目前为止)!但婆婆对我付出却很多,儿子从小是婆婆帮助带大的,所以说好家风真是一代一代的传承的。
等我儿子找对象,我要提醒他(如果他听的话),看看姑娘的父母对她的爷爷奶奶咋样?有对爷爷奶奶不好的妈,她将来也够呛?(有反面教员不断在教,好姑娘也被娘家妈教坏)关键不是咱们非让儿媳照顾,孩子们都工作忙,还养育下一代,哪有时间再照顾双方老人,把我们安排在养老院,让我们安度晚年就是一种“孝顺”。
关键是不能心安理得地认为:赡养公婆不是儿媳的义务,人一旦走进婚姻,就有双重父母,这个理念必须渗透给年轻人。只对自己父母尽义务,不算什么?多数人能做到(除了极个别没人性的逆子),但对公婆好的人更值得称颂,更具人性的魅力!
这是我在新浪博客发表该文博友给我的部分留评。新浪中老年博友较多,观点相近。简书中青年写手居多,我的观点多数年轻小媳妇们不认可。这就是不可逾越的“代沟”,无论社会发展进步到什么程度,"婆媳"这对"天敌"都是一模一样地“较劲”,并循环往复下去。
(天津火车站附近,我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