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心理工作后,时常会跟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份工作带来的喜悦和收获。近两年安静了许多,除了带娃,大部分时间都在认真的接咨询和整理咨询中。尤其近两个月达到了从业以来的最顶峰,白天黑夜的咨询,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场景,不断的切换。常常一天八个小时接七个咨询,中间间隙快速出报告。晚上回到家尚未坐定又开始投入,直到深夜。很多次,接完最后一个的那种疲倦,是难以支撑着洗把脸的艰难和虚弱。也只有在那时才真正体会到能躺上床睡觉的感觉是那样的好,那样的轻松难得,如释重负。
人就是很神奇的生物,可能这样的疲累超越了身体的负荷,当有两次路过街边的超市和商店,脑子里突然就冒出来“或许在那里面做一名售货员也不错”的想法。我被这样的想法吓倒,也觉察到是我的大脑开始有保护的意识了。人的本能就是“驱乐避苦”,当我们感到累或者苦时我们的大脑就自动的开始发出“逃跑”的指令。
当我意识到了自己这些潜意识的“活动”,便开始与它对话,更调整了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工作。学会了“偷懒”和“高效”。终于在周末静下来,安静的写一篇文,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也分享关于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些真实感受。
生活中总有些喜欢挥舞着大棒,惯用粗暴的理论和野蛮的分析去刷存在感,唯恐揪不到内容做文章的“圣人”还请飘过。作为“凡夫俗子”一枚,我只是用
“凡心”去渡更多的“烦心”。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雷穆特,不同的人从事心理也有不同的感受。最重要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文化,心理工作也有不同的面相。有苦有乐,才是这份职业的全貌,如同我们的生活一样。
许多人都知道心理咨询师是用“这个人”在工作,可能很多人的理解就是咨询师本人自己要处理好,不能带着太多的伤,带着太多自己的“东西”去跟来访者工作。自己就要干净的像一面镜子去让来访者照见自己。
在这之前,我也是忠于这个解释的。但经过这一阵的体会,我有了新的诠释和理解。
其实在此之前,也经历了一段负荷较满的咨询时期,一整天做完一个咨询、一份咨询报告,接着一个咨询一份咨询报告,一整体天几个咨询下来充实又不忙乱,觉得收获满满,成就满满。那段时间手工做的咨询笔记本足足写满了将近二十本。
深切的感受到心理咨询工作不仅仅是一项脑力劳动,是用整个人在做工作是在前不久的一天。那一整天也是满负荷的工作,做了一整天的咨询,下班累的坐在椅子上坐了一会,但同时收到了自己的一位老客户的咨询信息,说今晚有急事要咨询,因为她购买的有自己的套餐。我没有拒绝,等到家,离跟她约定的时间只剩8分钟。因为是老顾客,我们的咨访关系很不错,当开始咨询后,我便摊在床上和她对话。她似乎能感觉到我的累,问了几遍“老师?”我都虚弱的告诉她我在听。。。她不断的讲述遇到的新困境,我感觉自己也在回应。最后当她告诉我她的一个决定的时候,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在面质她:“既然你明知道跟着他不会有好日子,为什么还要去谈跟着他的条件,是因为。。。”我不敢相信那个声音是从自己嘴里飘出的。我会以为自己会不会注意力不集中,但其实她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听的仔细,感受着她的感受,更看到她的没看到。启迪了她的思考,也唤醒了她。
就在那一次,我心疼了自己。
在那样的疲惫的状态下,仍然是全身心的投入。不光是脑,用耳,用心,更是用整个的人与她同在。就好像开车一样,只要你坐上去,无论你是在听歌或说话,你都是耳听八方,眼观八路,时刻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心理咨询也一样,只要开始工作,你就启动了你的全身心,进入TA的世界和TA在一起,又跳出TA的世界带着TA去看清。
所以,很多人都会说心理咨询师多轻松,就是聊会天,说一说话就收那么多费,那真的是太不了解咨询。且不说一名咨询师的成长需要多少的心力、财力和精力,就光是一场身、心和脑的投入都是要耗神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一天的咨询做下来,很多的人会认为最累的部位是应是“嘴”。但我的感受是眼睛,或许用“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来解释吧。
如果还是拿开车做比喻,即便开车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警惕很累,但老司机仍然可以很轻松的开。那心理咨询是不是老咨询师就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呢?那当然会是,但如同不可疲劳驾驶一样,咨询也需要有节制。最重要关于人心人性的工作,要比机械操作的工作复杂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