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听着网络上流行的陕西歌曲《从小卖蒸馍》,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九三年秋,我去闯荡省会城市西安。一到西安,先暂住在五弟打工的工厂宿舍,白天就去西安南门外的劳动力市场找工作。当时由于人们思想还未彻底解放,也有人称为“人肉”市场。没办法,长大了就应该走出来,自己觅食,卖点体力也无所谓。每天早上,我就来到南门外的劳动力市场,四处晃荡,找想用人的老板聊。南门外的劳动力市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啥人都有,鱼龙混杂。当然,凭直觉,能感觉出来什么人可以靠近,什么人可以离远点。
观察了几天,发现有一位英俊潇洒的军人,穿着一身军装也在劳动力市场找人,起码他应该不会是骗子吧?我就凑上去和他谈。原来他是西安南郊一家军医院的军人,户县人,和他叔在大雁塔村办了一家稠酒厂(其实是小作坊),要找销售员。和他谈了一下待遇,包住不包吃,按销售额的10%提成。谈好后,在他的带领下,就在大雁塔村的出租屋住了下来。这个出租屋,一楼是生产作坊,二楼住人。我负责销售,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拿着样品去推销,和客户谈好后就和送货员蹬着三轮车把货送上门。因为是压货,送第二次货付第一次钱,所以扣掉自己的提成,上交给老板的钱后自己手上还会有零花钱。
后来因为老板拖欠了生产师傅的工钱,那个师傅30岁左右,西安人,胆子大,就把生产机器的马达拿了一走了之而导致停产。在跑业务的过程中,我也认识了一个未央区宫庭稠酒厂的同行,姓刘,后来经他介绍就到他们厂做销售。
宫庭稠酒厂位于西安北郊,有自己的化验室、生产车间,还有瓶装产品,散装就用白色塑料桶,送货还有个二手蓝色北京小吉普,总比前一家手工作坊发不起生产师傅的工资要强很多。厂长姓高,父母是西北工业大学的老师;他的妹妹主要负责财务,是个大美女,很能干;他妹夫听说还是哪个电视台的主持人,主要负责稠酒品质。还有两个销售经理,一个是介绍我的刘经理,主要负责城区的销售;另一个姓范,主要负责西郊。我负责东郊的销售。
西安黄桂稠酒,就是把糯米用酒曲发酵,然后熬成稀稀的汤水,放点中药黄桂,酒精度和啤酒差不多,喝起来酸酸甜甜,具有健胃、活血、止渴、润肺的功效。听说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相传“贵妃醉酒”喝的就是这个酒,诗人李白也喜欢喝,冬天加热喝着更舒服。
在西安能找到这份工作,倍加珍惜,也满怀激情。记得一次在回兴平的大巴车上,竟然把宫廷稠酒的广告旗子悬挂在了司机背后的铁皮挡板上,也许这就是现在公交车内广告的雏形吧!让全车的人都能看到,司机也默许,还没有要我什么广告费。现在想起来那个年代商业味还不是很浓,人味还是很重的。
在宫廷酒厂卖稠酒,我每天骑个自行车,就到东郊选择一条街道,把自行车放在路边,一家一家饭店去销售,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叫五指山的饭店,装修比较奢华,饭店的美女都有形有样。后来看新闻,还得知五指山饭店的老板捐助了陕北农村的几个贫困孩子上学……
咱乡巴佬进省城,难免会有自卑感,所以跑的客户大多是小饭店,甚至门前还有用塑料纸、牛毛毡搭的棚棚,销量总是上不去。高厂长一看到我的销量,有点纳闷,有一天就亲自带着销量好的刘经理和范经理下基层,到东郊指导工作。记得高厂长在车上教训我:小刘啊!我真是越看越生气!给你两天时间,把你的这些烂客户的帐结了,我们这么好的宫廷酒不卖给他们了。结完账,你再跟刘经理和范经理跑两天,看一下他们都是些什么客户?教你一个诀窍,在吃饭时间,特别是晚饭时间,你要看哪家饭店门口停的车多,好车多,就进去销售。不要怕,做销售又不犯法,他们总不能报警把你抓进去吧?经过调整,我的销量也上去了。由于销量的提升,收入也高了好多,终于用自己赚的钱回家过了个年!
卖稠酒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很值得记忆。第一次闯西安,给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点基础;第一次吃火锅,因为从来没有做过饭,连蘸水都不知道怎么调,生熟都不知道;第一次蒸桑拿,被刘经理带着,光着身子去到烧着木炭的木屋子冒汗;第一次走进了止园饭店,省政府招待所,还曾接待过邓小平、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地方。
还记得有一次很尴尬,那个破吉普车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路过西安钟楼地段熄了火,搞的我们几个大男人和高厂长他妹子,顶着严寒,撅着屁股在钟楼底下推车子。
2018年7月18日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