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好人,还是你认为自己是好人?
你很善良,还是你认为自己很善良?
你很聪明,还是你认为自己很聪明?
……
——题记
换了工作以后,遇到一位女同事,乐于助人,单位的同事有事相求,她几乎没有让对方失望过。
我觉得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偶有一次,她对我说起她的苦恼,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我有点吃惊,她这样的人也会想要回报?
渐渐的,我发现她的乐于助人,有一个心理预期,就是希望对方也同样的对她。这种想法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做不了别人的主——别人如何对待我们,始终是别人的事,我们无法左右,即使你付出了很多。
我们单位总共二十多人,她先后与一位领导,四位同事起过激烈冲突。每次事后,向人说起,她都是哭哭啼啼,觉得自己总占理,总会说要不是看在同事面上,她就会怎样怎样,一幅大局为重,忍辱负重的样子。
我一直不明白,她平时那样好的性格,为何会与人频繁起冲突?难道是她性格好,好欺负吗?这点也不成立,与她起冲突的人,也并非都是欺软怕硬之人。
因为单位人事调动,我们现在一个科室工作。随着日常接触,我慢慢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无论自己做了什么,她总会有理由,而且都是为了别人好,无一例外。甚至有几回,她强迫我承认她的想法合理,我真是有些无语。
付出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这点无须花功夫证明,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时常会有这样的错觉,我们不是她的同事,更像她的孩子。她可以为无底线给我们帮忙,但是需要我们和她的想法保持一致,有时甚至认为她的想法就是我们的想法。只要她觉得为了你好,你就必须领情。
她平素吃斋,闲暇时也研习佛经,身上很多佛家的影子,她的善良,她的乐于助人,就像她给自己贴标签,并非她的全部。
看到她,不由得想到自己,我给自己的社交标签是心态平和,在自己家人面前,却不是这样,妻子经常说我在外在家两个样。
看待他人时,我们都很容易做到客观,甚至苛责。看待自己时,我们会有这样的错觉——认为自己就是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怎么看怎么顺眼。
这是明显的双重标准,你我身上都有此倾向,下面这个图,可以协助我们解开这个谜题。
“你是”这部分可以来自第一和第三部分,属于来自外界的界定。“我认为自己是”这部分可以来自第一和第二部分,来自自我的界定。两种界定的交集是第一部分,如果第二和第三部分所占的比重越大,那么“你是”和“我认为自己是”的差别自然就会很大。
充分认识自己,就是这个问题的解,从图上来看,就是减小第三和第四部分的面积,或许这可以成为人生之中的一件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