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多,音箱里传出的是Secret Garden的the promise,心很静,它已经成了我写文字的固定伴奏曲。此刻是肆意写字的时刻。
看着纸上留下笔划过的印记,我边想着:为什么我还是倾向于用纸笔来记录呢?
不太愿意往“情怀”、“文青”等的字眼上靠,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个个人习惯。算账、做旅行计划、规划未来、自我剖析......所有这些,如果不是通过纸笔的方式进行,心里总会觉得不踏实,最终还是会重新回到白纸黑字上来。
小的时候写日记,不算持之以恒的习惯,姑且算是断断续续的习惯吧,隔一段时日便意识到:是时候写一篇日记了;初中买了本好看(起码当时的我爱不释手)的粉色日记本,带锁的。间或的,会在里面记录一些生活日常。那时候还总怕大人们翻看日记,甚至还尝试过用英文记录,如今想来,这个习惯若当时养成了,那我今日的英文水平可就不一般了啊;正式爱上记日记,是大学,连记日记的本子都有讲究:差不多A5大小的本子,内页不能是横线版,要么是空白要么是带些插画的空白。
互联网势头很盛,也曾尝试过用一些软件来记录:印象笔记、青橙日记、简书、Zero、拾柒、备忘录......全都没能坚持下来。这样也好,重回纸和笔共舞的日子,那些忘记写法许久的难字怕是能被我一点点地拾回来。
书也还是更想看纸质的。但得承认,一些读书软件的出现着实方便了阅读。挤地铁不方便捧一本厚重的书却适合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电子书看。买书的钱也省了不少,开个每月19元的“微信读书”的会员,很多想看的书便都能入自己的电子书架了(我如今是“微信读书”的忠实拥护者)。不过有条件的话,我还是想能捧着纸质书,拿着笔,划划写写。
文字于我,又有何意义呢?其实,我不太喜欢凡是从“意义”的角度去看。我只觉得,写东西让我内心踏实。说它让我逃离俗世的平凡与聒噪呢,倒也不至于,人要能入得清净,也能出得喧哗,只是文字会让我可以好好地跟自己待一会儿。它就和“一个人看电影”一样,让我没有负担地和自己平和地相处。
关于写,无论是写作、写感受、还是写微信朋友圈,大家似乎都有天分。各自对生活有着理解,也有表达的欲望,写字的门槛并不高。
我有一次问朋友:“你觉得我能成为一个作家吗?”
朋友托腮认真想了想,回答我:“我觉得不能,你缺少作家的一些特质。”
我倒一点不介意这个坦诚的评论。写作,是一种表达,是给情绪一个出口,几乎所有人都会,但不一定都奔着成为作家去。写作本身、表达本身,就有着一种快感。我很庆幸,庆幸能从中获得快感,而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