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写得一手好字为第一面试标准。读书人要考试,考试必须要书写,所以书写成为了实用性的一种载体。人在实用性之外会不由的上升为一种精神需求,把它作为既取悦别人又表达自己的一种任性的炫技。而今时代科技的的发展,我们不可避免的脱离的书写的实用性,仅仅以审美的某种预设的标准来让毛笔字成为了“艺术”。我有时经常自问: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脱离了生活的艺术是否是某种精神癔症的延伸?就像现在孩子过于用脑多,动手能力差,可以与他们讨论哲学、思想,身体却很诚实根本干不了多少活。所以你要说教的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根本就是自取其辱,因为他们比你们大人更有思想。回到书法上来,我之前是学音乐的,唱歌跳舞都有所接触。舞蹈我认为是音乐的一种身体呈现,而对于自身身体的极限探索有如挑战人类极限一样,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但万变不离其宗,舞蹈的核心是音乐,音乐的表达是情感。所以在大学写的毕业论文就是《浅谈如何进行舞蹈欣赏》。当代人们在舞蹈欣赏里我们往往丢掉了真实情感的感受力和表达力,往往在动作高难度上努力,那和杂耍有何区别?
了解舞蹈和音乐之间的联系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成为音乐之行,音乐成为舞蹈之声,自古以来就难舍难分。音乐与舞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国当代著名舞蹈艺术家家贾作光是这样认为:“舞蹈是不能离开音乐的。舞蹈是由每个单一动作连续而成的表现情感的组合,它是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长短,节拍的强弱、速度的快慢中进行的。”贾作光的这一舞蹈创作思想更加体现了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的,密不可分的。音乐形象直接深化舞蹈形象并启发舞者的情感,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只有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艺术的魅力。
舞蹈属于视觉范畴,有形而无声,而音乐则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有声而无形,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在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配合,可以帮助舞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从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舞蹈中的音乐是完成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揭示其主题思想的组成部分。舞蹈表现的情绪变化,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来体现的。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就来说说舞剧当中的《乌纱魂》的编导情况为例。在该剧的编导过程中,他没有单纯地去设计舞蹈动作,而是先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倾听音乐上。所谓听,就是用心灵去感知音乐,就是“入境”,在旋律中体味,去寻觅动作的源头。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泄点时,剧情中设计的动作和音乐融为了一体,自然流淌而出。在排演场上,剧情不靠回忆动作,更不靠场记,而是先和演员一起反复听音乐,交代对音乐的准确感觉,待音乐唤起灵感冲动后,他便在“凝固”的音乐气氛中如痴如狂的教起动作来。这时舞蹈随音乐驰骋,动作从胸中流出。因此,《乌纱魂》剧的动作不是硬编出来的,而是自然流出来的,如同行云流水,相映成趣。这正是源于舞蹈与音乐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乐舞”之称。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中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做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感觉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学会怎样欣赏舞蹈就得学会怎样欣赏音乐。因为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舞蹈与音乐如鱼和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两者结合给人类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
在上述一系列的讲述好像偏离的了主题——书法。但是我恰恰想在舞蹈音乐这个角度来让现在的人去欣赏书法。感觉书法已经脱离我们的生活太久了,人们把它摆上神坛太久了。有人说真正的艺术就是阳春白雪,但是我也想告诉说这句话的前提是以前的时代局限以至于没有全民共享知识艺术的时代背景。如今我们都已有如此优渥的时代背景,没有理由还是让人只可远观不可近玩焉。
我认为书法乃至中国画都是这样一种关于音乐舞蹈的线条艺术
线条的艺术犹如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如果说舞蹈是音乐具象化视觉化,那么线条的艺术则是舞蹈和音乐的抽象化视觉化。欣赏中国书画如果自己只看不动手,那么就需要个人自身的一种先天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去感受到线条的灵动和气韵。如果没有那就没有了。如果有动手去练一下,坚持一段时间,某种内在的感受力自然而然的就会提升打开激发觉醒。如果我们动起来把自己身体先释放之后,在配合音乐的这种辅助就能一下把内心压抑、束缚,不可言说的某种内在深处的自我得到了释放。而我们要欣赏的就是这种对人的尊重的艺术。当然我们中国的艺术托举它的一定是“读书人”。在“人”成为艺术的这种更高级的欣赏,对于整个社会都是有实用价值的。这个涉及另外一个话题讨论了,大概是魏晋时期就出现识人的这样一门艺术吧。这里不展开讨论。
虽不可证明我自己的这种观点就是能成为某种绝对的“标准”,但是这些浅薄的自我对艺术的感知分享我想也能找到“知音”来得到一些讨论和共同进步。有让人与人的思想碰撞包容的环境才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