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1005天
社会心理学家马克·利里说:人类的大脑仿佛有个“社交计量器”,刻度从0到100,这台仪器时刻显示着我们在当地声望排名中的位置(或某个群体之中),指针一旦向下走,就会触发一种警报——焦虑感,这种焦虑感迫使我们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把指针调回去。
打造一个完美的社交状态,似乎成了大家的共识。变成了一种社会的共同理解基础。在自己的状态里,最大化地完美呈现。
我们都知道美颜的失真,也知道AI合成后的完美化,但我们仍旧不停在应用。我自己同样也没法做到真正的自然和真实。现实中没有的,实现不了的“美”,网络工具帮助我们完成了。满足了我们内在幻想的理想自我。
习惯“假象”之后,自然本真的状态反倒显得格格不入和反常了。就像那些和日常生活中形成反差越大的,越容易带来流量,招人喜欢。为什么?如此,对我们长远的影响是什么?
那些短视频上大量“打骂”男性的视频,有人会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吗?却发现根本行不通,从而影响夫妻关系。别人都过得很女王、美好、老公既会赚钱又体贴宠爱,看多了,见多了,即使你知道很多是“假象”,你的心理状态会不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呢?
越在网络上泡得久,你越感觉到不快乐。空虚和焦虑之感一波又一波涤荡着你的生活,你感受不到价值,也不感受不到意义。
那些网络科技公司以及各种商家,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他们设计的“初衷”是如何咀噬掉你的,你有觉察吗?可知可知。
人们看似在网络上获取了很多信息,跟天南海北的人连接,却发现越来越孤独。
我们想要打造的“美”,是如何活在了自己编织的“假象”里,又是如何让我们被失眠、焦虑、空心感包裹着的,有多少人看见呢?!
你是盲目地跟随大流陷入其中而不自知,还是选择进入其中按“规则”行事呢?
我们热衷的“假象”,也许是满足了我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的“完美”,以获得心灵的宽慰。带给我们短暂的多巴胺快乐,当这种快乐褪去时,你的失眠、焦虑、抑郁、空心、无价值、无意义等就上来报道了。
如果没有意识到,你又会重复进入“假象”之中,以获取短暂的快乐平息内心的焦灼不安,缓解痛苦...
或早或晚,你终将会“灰头土脸”回到灵魂呐喊的之处来。
只不过,当人们沉浸“假象”越深越久,年龄越来越大时,越来越难以负重,失去“觉醒“的机会。那时,即使醒来,已经无力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