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哪里有什么成功的捷径,不过是在努力之后,看起来风轻云淡而已。
1
有些捷径,不能帮你达到想到的地方
最近突然冒出来许多攻略式的文章:
比如说,告诉你快速读书的方法,一年读300本那都是小意思;
比如说,告你如何研究红文的写作方式,让自己最短时间内写出红文来,点击率一个月内达到10万加;
比如说,告诉你如何研究格式文,以让文章得到编辑的青睐,给予首页推荐或者收入专题的机会;
比如说,告诉你几招秘诀,让你一年之内从职场菜鸟到部门经理;
如此这般,等等等等。
这些文章看得我胆颤心惊:
试问: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书架上的数字和能够数得出来的书名吗?还是为了朋友圈里的赞?又或是用读书来做自己的高级化妆品,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内函?
试问:我们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快速的红起来让所有人都知道你?还是为了有个签约作家的身份听起来很牛x?又或是快速赚取写作路上的第一桶金?
试问:所谓的职场秘诀,能让你通吃100亿市值公司的部门经理和营业额100万公司的部门经理职位吗?
所以我想,有些方法很好,但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有些攻略看起来很美,却容易让人陷于表面的繁荣却在追求快速的过程中,丢失了初心。
在上学的时候,我们都被试卷虐待过,老师和我们说:不要盲目的刷题,要刷有针对性的题,刷完题要总结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工作的时候,我们都被工作经验虐待过,HR对我们说:对不起,这个职位我们需要三年以上的同职位经验、或者有带领过50人以上团队的两年经验;
生孩子以后,我们继续去虐待孩子,对他说:人家半岁能跑、1岁能讲、10岁上大学,你快点儿快点儿快点儿......
我们一直被快速、高效催着往前跑,成功的却仍是少数、幸福的更在少数;
我们其实知道,没有积累的速度,结局就是倒下。
但这样的攻略文为什么依然有市场?我们为什么还会为了这样数字而心动兴奋?
说到底,
不过是想以小博大--以最小的付出,博取最大的回报;
不过是忍不了无人喝彩的寂寞、又耐不了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坚持。
大多数时候,速度与质量是成负相关的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和跑步一样,速度与结果成正比。
恰恰相反,大多数的事情,速度都与结果成反比。
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加速度,最后只能导致失败的结果。
比如说水稻的成长周期若是100天,因种植技术与成长环境的不同,专家可以将其缩短到80天,但你缩短到50天就强行收割,大约你收的稻子是卖不出价钱来了;
比如说一件小内衣从设计到成品有36道工序,你用了10道还是30道?30道还是36道?这就决定了你是地摊货还是品牌货,又或是奢品的命运。
揠苗助长的道理,放在物品上,我们都懂,反而放到最需要尊重成长规律的人身上,我们反而不懂了。
又或并不是不懂,只是不想付出、不想等待,只想轻易的得到。
焦虑是一切的根源
关于焦虑,最具代表性的有两句话影响了我们大多数人:
第一句是关于孩子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二句是关于青年的:作家张爱玲说过一句话:成名要趁早。
无数家长被‘起跑线’所绑架,恨不得孩子的一切都要赶在成长规律前面才安心;
无数文艺青年被张爱玲的这句话所鼓舞,在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的现在,越来越追求年少成名,甚至不择手段。
而我们甚少去想,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
我们更忘记了,人生不是短跑,比拼的不是起跑的爆发力,而是持续的加速度,而加速度的能量,则来源于缓慢的积累;
我们也甚少去分析,那些成名过早的明星大腕儿,他们成名的时间都在他们人生长度的哪一段?
更没有分析过,那些成名过早的名人,在真正该是成熟的季节,他们是否hold住命运的改变,在成名这条路上走到底?
我们也没有分析过,那些名人说的话,有着什么样的语言背景?他们成功了,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在看他们的作品前,看过他们的传记、了解过他们的写作背景吗?
不加分析与辩别的信息轰炸让我们越来越焦虑,不懂多维思考的被动接收式阅读,让我们被各种观点弄得头晕脑胀,最终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如果这些言论影响到了你,请静下来想想自己的初心
关于读书:
我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本书里,哪怕只有一句话对你有用,这本书也值得你去读。
所以,就算我们看再多的攻略、学再多的技巧、看再多的评论,那也是别人对这本书的理解,可以很好很深刻,却不一定是你想从这本书里领会到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价值观都不同,所以我们在看同一本书的时候,能打动我们的,很难是同一处的描写。
所以你就算把别人的书评背下来,那也只是别人的体会,永远不会成为你的。
以这种方式一年读300本书,你最大的收获可能是知道了300本书的名字,背了一1000条书评,而这些书的营养,大约你是没办法吸收到的了。
所以读书无法求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把书读成自己的,而不要把书读成朋友圈里的数字。
关于写作:
写作一定是有技巧的,这个无庸置疑;但同样的,技巧只是写作输入的一部分,若说只要有了技巧、研究了红文便能成大家,这世界岂不是大家红文铺天盖地了?
所以从逻辑上来说,这便是很好笑的一个说法。
写作是输入大于输出的一件事情,在你准备输出的时候,首先要有成倍于输出量的内容的输入、行文架构方法的输入、思维观点价值定向的输入。
在持续输入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我们写连载的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当你在网络上写下文章的开篇后,发现效果不好,便立即完结掉。
他们以为下一个一定会好。
当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但这就象买彩票一样,是机率极低的一件事。
如果你没有完成过一篇完整的故事,那么你将永远无法写出一篇架构完整、人物丰满、故事具有可看性强的小说来。
我们看到那么多作者写到后面,不是人设崩了、就是主线歪了,这种情况或许并不是作者的积累不够,而是练习不够。
无论你写作最初的目的是什么,都必须给自己足够的练习时间,而练习的作用,是那些快速成功的技巧永远无法取代的。
关于职场:
说到职场,所谓快速成功法就更显得没有逻辑可言。
企业里的老板基本是结果导向,没有人会为你的技巧买单;
企业里的职员都是现实主义者,你没有三把刷子,靠几次偶然事件上去了,终有露怯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说,青春年少的美,总是及不上岁月沉淀后的风韵;
在职场也一样,有些场合、有些项目、有些失败,没有经历过,就做不到举重若轻的从容;
记得武侠小说里有句话,叫做‘唯快不破’,大意是指:最难被破解的招式就是快!
这个‘快’哪里来?
就是平时上千次的挥刀、上万次的出手。
所以这世上哪里有什么成功的捷径,不过是在努力之后,看起来风轻云淡而已。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给自己足够积累的时间、足够练习的时间、足够等待的时间,让自己在这样的积累与练习里,慢慢长成你理想中的样子--
有经得起失败的从容、也有经得起成功的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