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刷某音的时候,刷到了赵玉平老师讲的文化,他对这小说的独特理解,透彻讲解,让我很震撼。也对看小说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文化知识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那么我们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哪里去学习比较好呢?
赵老师指出,学习文化要阅读两种文本。一是小说,二是家书。为什么要从这两种文本中去学呢?听我给你慢慢道来。
一
从小说中学习文化。也许有人会说小说都是虚构的,又不是什么真人真事儿,怎么会学到文化呢?
不错,小说人名是假的,可是那里面的人事大部分都是真的。小说它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所以它里面所讲到的人事故事,都是来自于生活真实。
赵老师以《西游记》为例讲了小说对人事的映射。这是我听过的,对《西游记》最为正版的讲解,非常的精辟透彻。
一是《西游记》中的妖精都有映射作用的。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
这里面的妖精,小妖精都是本地出产的,老妖精却都是来自天上。换句话说,这些老妖精都是来自集团总部,而且身份最高最多的老妖精都是菩萨坐骑,也就是大领导的司机。而这些人在基层干坏事的比例就特别高。
这些领导身边的司机秘书助理,打着领导的旗号到基层去干坏事,而且都有退路。没根没底的妖精都被孙悟空收了,但是有根有底的最后都被捞走了。
作者吴承恩给这些妖精都贴了一个表现:变脸。
头儿身边的这些人都特别会变脸。他们在头儿面前都是清风明月,温文尔雅,特别和气,可是一旦对着群众的青面红发,锯齿獠牙。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多么像呀。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头儿身边的这些人,是最需要巴结讨好搞好关系的。否则你就很难见到头儿本身。
吴承恩就是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当领导要管好自己的身边人,你的司机助理大姨子小舅子,在你面前特别乖,在群众面前不定什么样,你得把他们管好了,所以《西游记》就有这样深刻的暗示性。
我想起我读过的闲听落花的小说《秾李夭桃》。女主李小夭对她手下人的管理就特别的重视,她要求她手下所有的管事,每天都必须背诵一篇圣贤书,并且还要写一篇读后感。任何人行事不能张狂乖张,否则就加以严惩。这也使她的生意,越做越大,口碑越来越好。她门下的那些掌柜们,气度越来越不凡。李小夭是个特别会用人的领导者。
《西游记》的第二个暗示性是用人。作为师傅的唐三藏,不会打妖精,没有神通没有法术,甚至有一身的毛病,他昏庸无能,胆小怕事儿,偏听偏信,打击先进,遇事退缩,关键时刻只会叫一声“悟空救我”。但他是老大,他是带队伍的。凭什么?凭的是两件事。
第一他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资源整合的能力,这一点特别重要。
太上老君、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甚至唐王李世民都支持他。他有资源可以整合,他当筹备组的组长,事情就一定会成功。
尤其现如今的社会,人脉资源对事业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用人不一定用能力,用资源也叫用人。
第二点,他有选人用人的能力。知人善用这个能力太重要了。他们师徒四人,孙悟空本领负责打妖精,沙僧老实肯吃苦,负责挑担子,猪八戒好吃懒做,但是他嘴巧会说好话,会讨人欢心。
所以唐僧他虽不会打妖精,但他能调动野猴子孙悟空的积极性。
野猴子孙悟空,从地上打到天上,从山里打到海里,连玉皇大帝如来佛祖都不服,他就服唐僧。唐僧对他是打也打得,骂也骂得,他委屈也受得,最后还不留阴影继续跟着师傅干,全在于唐僧会管理。
唐僧管理孙悟空的诀窍在于:
首先用愿景激励。唐僧给孙悟空画大饼说陪我去上西天,到了西天就可以成佛成斗战胜佛,名扬天下。孙悟空又是一个好名爱面子的野猴子,这样讲未来用愿景激励的方法使孙悟空全力以赴。
其次给他认真地搭建平台。唐僧说:“悟空这事就交给你了,我一切都听你的”。“千里马需要的不是草料,它要的是草原”。对于孙悟空这样一匹千里马,你给他平台让他施展才华,他才会开心。有了师傅的需求,孙悟空是冲锋陷阵,一路降妖除魔,从不退缩。
三是日常生活中交流、关心。每次孙悟空打完妖精之后,唐僧都是先点赞再表扬,说你这神通法术确实是了得。点赞完再关心,渴不渴?饿不饿?冷不冷?累不累?事无巨细都是关心到的。电视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唐僧在给孙悟空缝制虎皮裙,孙悟空欣喜若狂,眼睛都红了。所以大领导这样的人文关怀做细做实,才能收买人心,这样的事情才会更显功夫,更显能力。
唐僧的优势和优点在于管理野猴子,而不在于打妖精,所以人各有所长,要有知人善用的能力,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够发挥各自的特长。刘邦他就是一个特别知人善用的人,所以最终他夺得了天下。
吴承恩写唐僧的目的就是提醒带队的人,你的本事在于能不能管住野猴子,而不是能不能打到妖精,打妖精是野猴子的事情。
所以《西游记》不光是写神鬼妖狐的事儿,他讲了很多人间的事,是以神喻人,借古说今的。
吴承恩只是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对那个时代的事进行描述。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技术手段也是一日千里,但人和人的基本关系没有变化。所以在这个技术突飞猛进的变化时代,我们要锁定的就是那些不变的东西,才能更多的应对变化。
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东西就是:人心、人性、人际关系、人的需求。只要锁定这四样东西,在这个技术发展变化的时代,就不会迷失方向。
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给我们展示了很多不变的东西。时代越是发展,我们越要关注不变的东西,所以学文化首先要看小说,透过小说看人性。
二
学习文化的第二个途径是看家书。
因为人在一定场合,会说假大空的套话,但他对自己的儿子一定会说真话,特别是一个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对自己的儿子一定会说赤裸裸的真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间就有一支家书文化,影响非常深刻。
赵老师举了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的典型代表、领军人物嵇康的故事。嵇康的故事最有名的是嵇康之死。
临死之前他让身边人拿来了琴,他盘腿而坐,弹他的绝命曲《广陵散》,之后从容赴死。那份从容淡定,简直不食人间烟火。
但他临死之前在监狱里待了一个月,都是在给自己的儿子嵇少写信,写了又改,改了又写。
在这些家书中,他给儿子教了很多为人处事的套路。
1.跟地方官交往要把握尺度,不要贴得太近。因为地方官有权有资源,跟他走的太近,带来的结果是,他跟你提要求,你每一点都得答应;你给他提要求,他每一个都可以忽略。有了好处,全是他的,出了毛病全是你的。所以对攀附权贵的做法一定要谨慎。
左宗棠也有过相似的理念:发上等愿,享下等福,结中等缘。结缘一定要结跟你自己配得上的,不要总想着攀附权贵,攀龙附凤往往会有严重的后果。
2.跟别人交流一定要管住嘴,不要传小话。有人在你面前讲别人不足的时候,要赶紧撤退,千万不要把这话再传给别人。因为在你面前谈别人是非之人,在别人面前也一定会谈你的是非。
3.跟别人喝酒时一定要注意酒桌礼仪,别人敬酒你可以不喝,但一定要站起来致意。
酒桌上如果有人吵架,千万别坐着不动。你支持任何一方都会受到另一方的反对,如果坐着不动,保持中立也不好,因为这样你会有两个敌人,而没有朋友。而且这两个人一旦和解,共同的对手就是你。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尿遁,借口开溜,争论不止,你不回。这样效果反而好。
这样的书信内容中,我们看不到看淡生死,仙风道骨的大才子形象,而看到的是嵇康人的一面,生活的一面,真实的一面。
所以读历史要读有温度、有细节、有家常的内容。很多辉煌灿烂的内容都是后人整合的,改编的,不是历史本体。而历史这些有细节、有温度、有家常的内容,都保留在小说和家书中。
所以读一部优秀的小说,你可以了解历史,了解那一个时代的风貌。甚至可以去了解从古至今相同的人心、人性,寻找到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了解到人的需求,以此以史为鉴,来应对现实的生活。
所以作家都是智者。我们要多看小说,多读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