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你的工作还在吗?
这是我最近常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忍不住回过头去看这些年走过的路,重新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下的行业变迁。
01
五年前,当我从南方的那所师范院校的新闻专业毕业时,我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媒体行业。那是一家在西部地区家喻户晓的报社,在西南片区拥有很大的发行量,那时候我很庆幸自己能够进入这样一家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都很强的媒体,跟那些我无数次在报纸上看到过的编辑、记者共事。
然而,仅仅是不到两年的时间,我却亲眼目睹了报社整体经营业绩的直线下滑,和由此引发的人事动荡。于是,我看到了一群传统媒体人的出离。
而当我所在的这家传统媒体,还在尝试以打造区域性城市媒体来扭转整个报社的亏损局面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纸媒早已经嗅到了这股变革的味道。新浪、腾讯、网易等互联网门户网站的强势崛起,抢占了绝大部分的广告市场份额,纸媒生存艰难。传统媒体人的光环不再,一大批媒体人涌入新浪、搜狐等新闻门户网站。
然而,这一场变革远还没有停止。
在这场互联网变革的浪潮中,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这些PC时代的门户网站也未能幸免。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PC端向移动手机端转移,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日趋多样化,对信息的需求也更加个性化。而这些,却不是可以通过开发一个新闻客户端可以解决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新媒体、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大量的人通过自媒体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见解,在社交媒体上收割了海量粉丝,从而成为意见领袖并实现财务自由。比如,逻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以现代化思维解读武侠小说的六神磊磊,知名自媒体人傅踢踢、胡辛束、深夜发媸等。他们无疑都是时代的宠儿,享受到了新媒体发展的第一波红利。
2
和纸媒、传统门户网站一样,传统出版行业也正经历着一场行业洗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化,碎片化的阅读场景与纸质书格格不入。图书销量的整体下滑,让整个行业弥漫着一股颓废之气,深耕出版行业多年的企业如何谋求转型之路?是依托图书出版,转向全版权运营还是顺应时代潮流,深耕数字阅读市场?
这些年我看到大批出版策划人的出走,转型和创业;我也看到,十年前那些依靠传统出版业务一夜暴富的企业家,徘徊在希望和绝望的边缘 ;可是,我更关注的是,那些正在被时代改写的行业里的人,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是继续像螺丝钉一样,拿着一份只够糊口的薪水,重复着之前的工作,还是勇敢地跳出舒适区,拥抱前方的星辰与大海?当一切熟悉的、稳定的一切化为乌有,你是否有勇气去追逐全新的变化?
3
三年后,你的工作还在吗?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时代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无时无刻不在重构着我们的生活,颠覆着我们传统的认知。那些年,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引以为豪的“稳定”的工作, 最后却只是变成了鸡肋般的存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当无人超市、无人餐厅已经越来越普及,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写稿、编写代码时,也许你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此之前,不妨问自己4个问题:
1.你所在的行业是不是正处于上升期?未来是否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选择大于努力,如果可以尽量选择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行业稳定地发展,尽可能地少走弯路。长期以来,咨询、金融、地产等行业因为收入丰厚,一直是人们追逐的焦点。但是近年来国内的互联网飞速发展,大量的投融资报告吸引着国内外风投机构的眼球,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和运营人才也随之水涨船高。
2.你所从事的工作有多大的上升空间?进入门槛是不是很高?是否容易被取代?
一份工作的上升空间,往往决定着你的职业晋升之路。有的工作比较基础,例如客服、收银员、酒店服务员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进入门槛也较低,上升空间往往就比较小,不建议作为终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此处无歧视的意味)。而技术类、创意类、科研类的工作进入门槛则相对较高,也很难被取代,这样的工作收入往往也较高。所以,如果可以,进入一个技术壁垒较高的行业,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除了你眼前正在从事的这份工作,你是否还有别的一技之长?
如果可以,利用下班时间,培养自己除了工作之外的第二职业,实现收入的增长。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节点,你的第二职业会超越你的主业,成为你收入的主要来源,并最终实现财务自由。我身边很多做公众号的朋友,在实现财务自由之前,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两年了。
4.你是否拥有跨界的能力和重头再来的勇气?
面对这快速迭代的时代,你需要永远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勇敢地去拥抱时代的变化,敢于去尝试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不害怕重头再来,不拒绝成长和变化。
PS:关于这个话题,推荐大家阅读台湾作家姚诗豪、张国洋的作品《三年后,你的工作还在吗?》,在书中作者深入地探讨了这个时代的行业变迁,并告诉我们年轻人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这本书尚未在大陆出版,想读的朋友可以私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