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烧制始于唐代巩县窑,成熟于元代景德窑。元代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历史文献及传世品有限,长期以来不被人们重视,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学者约翰·波普结合收藏于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青花大瓶和分别藏于土耳其、伊朗的元青花实物,提出了所谓“至正型”学说,元青花面貌得以确立,而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元青花选用波斯钴料,青花发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丰富,以装饰多层次布局为典型特征。此器造型古朴,形制较大,气势雄伟,青花发色浓艳,明翠欲滴,纹饰笔意酣畅,洒脱自然,为元代青花瓷的典型器。
青花凤凰牡丹纹兽耳罐
此罐即为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三大经典造型之一,青花纹饰堂皇富丽,堪称元代青花器之典范。罐短颈,鼓腹,肩部塑对称双兽耳,气息宏伟。通体以青花为装饰,自上而下共分数层,口沿为几何纹,颈部中间以凸弦纹相隔,上下皆为缠枝牡丹纹,肩部一周牡丹纹,腹部绘凤纹,姿态优美,气势威武。下以一周卷草纹为界,无论造型、纹样,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此式铺首罐为元青花大罐的三大经典造型之一,公私典藏所见总数约系三十件,至为珍稀。本品当为其中品质非凡的一例,气息古朴雄浑,纹饰层次丰富,自上而下共计七层:口沿绘以一周几何纹,流畅舒展,颈部的缠枝栀子花,为元青花经典的边饰,肩颈之间凸出两道弦线,内画六朵缠枝莲纹,风姿典雅,仰俯有致,两肩饰以兽首为耳,面貌清晰,双目怒凸,生动威猛,其间分布六组如意形状开光,内绘画栀子花、蔷薇、扁菊。腹部为主题纹饰,绘出凤纹,飘逸灵动,矫健曲身,极具神采,整体笔法洒脱豪放,青花一色苍翠妍丽,有如水墨之凝重晕染,颇得笔墨意趣。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底部涩胎,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
此件青花凤凰牡丹纹兽耳罐将在2017年9月17号新加坡 良木园大酒店 温莎舞宴会厅开槌。
此式铺首大罐属于元青花的经典器皿,基于烧造工艺难度和使用对象的特殊化,当时制作数量极为有限,保存状况多有不同程度损伤。综合比较同类器,与本品最为相近可见二例:一为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品【元 青花龙纹双耳壶】,一为安徽繁昌元代窖藏出土的【元 青花穿花鸾凤云肩云龙纹铺首大罐】。前者属于淡雅型元青花,与本品不同,但纹饰布局和内容相近,而后者在画法和纹饰的相同程度上更为接近本品,只是青花发色偏灰蓝。安徽繁昌元代窖藏于1998年11月在繁昌县新港街道施工工地发现,出土瓷器共25件,其中青花云龙、孔雀纹铺首大罐2件、青花龙纹高足杯13件,堪称一绝。当中青花穿花鸾凤云肩云龙纹铺首大罐一直没有对外披露,时至最近繁昌方面才出书将该窖藏瓷器全面公布。
元青花瓷器的典型器物绝不见高度相同的孪生作品,即使相同的装饰元素(纹饰)也会被按照不同的顺序安放在一样造型上,从而形成一批风格一致却细节不同的器物,这与后世明清官窑千器一面的风格迥异。这种“和而不同”的特色构成元青花艺术个性的核心,成为我们认知和鉴赏元青花瓷器必备的前提。因此,每一件元青花典型瓷器都是独立的,皆属于独一无二之作。
检视过去十年内世界各大拍卖公司的成交记录,类似本品的拍卖实物可见两例。第一例为香港佳士得2003年秋拍第629号拍品【元 青花云龙戏珠纹兽耳大罐】,现归香港葛氏天民楼基金会收藏,当时成交价为港币 9,583,750元,创当时元青花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该大罐肩腹处没有使用云肩装饰,而是集中绘出云龙纹,与山东明鲁荒王戈妃墓出土的青花云龙纹铺首大罐相同,其绘画生动,气魄磅礴,加之品相没有大瑕疵,属于难得佳作,故而受到众多收藏大家关注,遂成当时拍卖成交的新纪录,为此后元青花瓷器拍卖连创佳绩奠定了重要的市场参考。另一例为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拍第2927号拍品【元 青花缠枝牡丹“海马”图狮钮盖罐】,成交价为港币22,727,500元,是目前元青花铺首罐类的最高拍卖成交记录。该拍品虽无云龙纹出现,但其使用云肩的装饰、铺首的制作亦与本品非常一致,并曾著录于《世界陶瓷全集》第十三卷“辽金元”,为中外学界和鉴藏家所熟知。
与前二者相比,本品毫不逊色,无论品质、装饰题材的独特性和保存状况都属于现存元青花瓷器当中的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