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1.14》)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饱,满足之意。朱熹《论语集注》中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之所以不求饱,不求安,是因为心里想着比安饱更重要的事,心思不在安饱上。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下创业者,在生活的要求都很简单,有的甚至不修边幅。不是他们不重视这些,而是他们心里有更高的追求目标。
孔子在此讲的并不是安于贫困,守着贫困不放。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了。他要说的是不可将解决安饱作为追求的终极目的,人生当有更高的追求,求事业,求正道。但是在追求理想的之前,必须将温饱解决掉。否则命都没了,拿什么战斗。既能解决安饱,也能实现自己更好的追求,不也很好吗?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实乃是激励上进之语,而绝非淡泊无为之言。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安国解释说“敏,疾也”。事情想好了就赶紧去做,强调的是高效的执行力。类似耐克的广告名言“JUST DO IT”。
慎于言,说话谨慎。不要乱讲、多讲无用的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甚至要长话短说,不说则已,说则一语中的,绝不口水多过茶。这才是做事情应有的态度。
就有道而正焉。
有道,有德有才之人。(孙钦善《论语本解》)不仅有德还要有才。不要除了做人什么都不会。孔门看重道德,但是并不否认才能技艺。试想孔门弟子,哪一个没有一技之长。《石渠意见》中解释本句说“就有道之人而正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斯可谓好学之人也”。要多向周围比你高的人学习请教,不断升级完善自己的操作系统。
最后补充一个故事。宋朝的王曾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了第一。有个人向他道喜的时候说:“你连登三元,一生吃不尽。”王曾这样回答:“我生平之志不在温饱。”后来他在朝为官,果然廉洁奉公,做出了一番事业。《反身录》评论说:“今人生平志在温饱,是以居官多苟,事业无闻,甚至播恶遗臭,咨询蒙羞,讳言不敢认以为祖。故人品定于所志,事业本乎生平。”
这与《史记·货值列传》所言“廉吏久,久更富”相通。廉洁的官员志不在温饱,就不存在贪腐问题,所以能久在其位,久在其位,即使廉洁也能富裕的,这足以为官贪腐者、平庸者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