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的毛病是怎样养成的呢?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孩子,他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习惯不好,每天作业要做到很晚,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课文的背诵,他一开始磨磨唧唧不好好背,怎么提醒都不管用,晚上九点时,他磨累了想睡觉,他爸说:背不熟不许睡!要背到一处也不能错!他把求助的眼光投向我,我说:要听爸爸的。那天晚上儿子边哭边背,从悲伤背到绝望,终于背过。
以后虽然他做作业、背东西很多时候还是慢、想偷懒,但是我觉得他心里有了一个底线,就是:可以拖,但不能不完成。
我想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那些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的家长,给了孩子尊重和不容突破的底线;那些态度强硬而要求严格的家长,也给了孩子底线,但孩子有压抑感,随着长大容易产生反抗心理;那些态度摇摆的家长,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那些抱怨的家长,给了孩子不学的理由和凡事往他处推卸责任的态度。那些“怎样都好”的家长,让孩子成为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
吊诡的是,那些对孩子过于宽容的家长,往往是自认为“懂一点教育”的家长,秉承宽容、接纳,快乐教育的理念,期望通过“不管孩子”来达到比“管孩子”还要好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宽容、接纳孩子,快乐教育,绝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
没有要求地“教育”孩子,孩子对自己也就没有了要求,放纵的结果是让孩子做事没有底线。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偷懒,孩子就在要求自己上偷懒,一次、两次好像没关系,三次、四次好像对学习没什么大影响;可是,孩子的心理在这一次次的放纵中早就慢慢产生了变化,当结果明显可见的时候,孩子的懒惰心理已经养成。有多少孩子就是这样在纵容之下,一点点 “积懒成笨”的啊!
对这样的孩子,我的感觉,年轻时是气愤和不解,现在是心疼和叹息。他们哪里是笨!是没有了思考和勤奋的习惯。
作为老师,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子,通过见证他们的成长,我深刻地意识到,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越来越不是一件只凭智商就可以搞定的事。
我见过一开始单凭聪明,学习还过得去,但是因为懒散,没有好习惯,成绩越来越差的孩子;也见过一开始成绩不够拔尖,但是因为有毅力、耐心和好的学习习惯,冲过瓶颈期,越学越有自信,成绩远远超出了老师的预估的孩子。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而习惯培养的主阵地在家庭,无论自己的孩子聪明与否,家长都应该培养孩子凡事不要投机取巧,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意识和习惯。而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正是培养这种意识和习惯的好契机。家长应该想办法陪孩子冲过去,而不是态度摇摆、怨天尤人或散手不管。此时,你的态度正非常微妙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你的做法给孩子做出了“行”的榜样。
那些已经养成了懒散习惯的孩子,也并非无药可救。但是,凭孩子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战胜这长久以来形成的坏习气。他需要家长的全力支持和帮助,还需要家长的理解和耐心。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觉醒,投入到科学的家庭教育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