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就决定开始尝试网络上大火的Bujo手账格式,因为据说它很好上手,作用和日程本差不多。然而,当INS和Pinterest里面都是各种精美手绘手账的时候,哪怕身为一个手残党,还是会不自觉地产生向往,随之被其影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管是不是字丑或者不会画画,如果说不想做出一本高颜值手账,恐怕多半是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吧……
于是,到6月份为止,我每个月的reading log都是下面这样子风格的……
坦白说,因为有日常工作使用的定页周程本,我最开始使用Bujo的目的可以说完全和日程无关,主要是作为阅读笔记本来使用。可即便如此,每月初花费在封皮上的时间也相当可观。最重要的是,我渐渐发现,为了思考当月使用什么样子的主题,我甚至从上一个月就已经开始刷INS和Pinterest寻找灵感了……
于是,我终于意识到好像有哪里不对……但是当时,“做出一本精美手账”的执念依旧没有离开,于是比起宽大的A5灯塔笔记本,我重新用回了被自己闲置许久的K家活页本……
A6的活页本尺寸刚好够我碎碎念,于是9-10月那段时间,它作为reading log + 日记的形式还是很好用的。具体的排版可以参考我之前发布的图片,都是以日志形式为结构的拼贴或者手绘。
比起年初的风格,A6活页的排版已经简化许多。虽然忍不住还是会使用手绘涂鸦,但是已经下意识地尽量使用快速拼贴来减少花费在“制作”手账上的时间。一方面是因为每日工作忙碌,只能利用周末一次制作很多页,另一方面是那种“好像有哪里不对”的意识在逐步强化,已经盖过了每次努力排版完的成就感。
终于,在临近年底的时候,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你到底为什么要做手账?
在思考之后,我给自己的回答是:我想使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规划和记录自己的生活。
少时,规划,记录。就是这么简单而已,明确了这个目标以后,仿佛突然开窍,我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手账体系。于是从11月开始,手账一点点发生着变化,朝我想要的方向在调整。
首先是尽量减少时间花费,我直接将每月的阅读记录作为月封面使用,从此再也不用纠结Bujo的monthly cover这种烦人费事仅供观赏的东东了。灯塔的笔记本被我彻底拿来当作了阅读笔记,通过A6活页的当月书单互相连接,并且和Goodreads的电子记录同步。利用颜色记录阅读情况,绿色是当月开始读,蓝色是当月读完了,黄色是有写电子书评,粉色是有手写阅读笔记,红色则是放弃阅读。四种颜色不会经常同时出现,所以通常书籍前面只需要三个格子就足够了。
在日常记录方面,以定页日程本做规划,改A6活页的日志格式为时间轴记录,并搭配当日值得highlight的事件。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每日生活情况,又不用花费大把笔墨琐碎记录。可以看到,右上角为每日Top 3的task,时间轴下面的留白用来写写短篇感想之类。
然而这个时候,我依旧遵循着先排版再书写的原则。但很快我就发现了这样做的缺点,有时候当日需要记录的事情稍微多一点,就很容易出现预留不够,写不下的情况……于是,11月尾开始,改为了先记录,再根据记录完的情况稍微进行装饰。可以看到装饰在减少,书写面积相对扩大,却又没有到像日志那样需要填满一整页的情况。
于是到了月底,日常手账体系基本形成,对时间轴的探索也逐步向终极靠拢。取消了每日的water tracker栏,改为每月统一记录,这样合并在一起从视觉上也一目了然。并且,在12月加入了Habit Tracker打卡。
到此,每日花费在写手账上的时间从1小时成功缩减到20分钟左右。
而我的手账之路,还在不断进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