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写作,可能是我所有科目考试里最期待的一个环节,也是每到深夜,一个人坐在昏黄的书桌前,点一首歌,打开日记本,一本书。人生悠悠长河中,最美丽的片刻邂逅,就是和文字言欢。
一直以为写作是有感而发的拼凑,一直渴望着拥有大家的风范,却圈囿于一星两点的见解。生活的情景大多过眼匆匆,只有事后读起来才发现自己的浮躁与浅薄。
但是我想说,这些无可避免的道路都是值得尝试和冒险的。也没有必要去羞愧于业余写手的不严谨,披过华而不实的外衣,就会懂得如何真正保暖才是当务之急。
“若大时代中的文字尽是花径扑蝶清池戏水一类的小情小感小摆设小风波,文学这面'镜子'就不真实”—《漫说“散文心”》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来自于看了沈扬所写,其中字字诛心。全是自己犯下的毛病。写着题为散文的文章,却多是自己情感的搬弄,羞愧之余,反思更多。其实回望写文章的历程,也可见到端倪。
大多人抱着一颗文学心,享受生活,不忘分享。写作的初衷,有些对自己文章的沾沾自喜,有些来源于对生活的独到见解。我们记录下来的初衷,是美好的,但一旦平台开阔,写文章便不同于往昔,字字考究。反而鱼龙混杂。大多数文章:观点独到,却缺乏修饰。另有写得不知所云,却让人觉得此人文学功底甚是深厚,但是文字的框架始终是没有。说事,也停留于表面,再深入也容易站在上帝视角,直指别人的不是。能够有一篇文彩智理兼容的好文章,在近代青年作家中难以寻觅。
我也疑惑过:是否是阅历不足,又或者其实是时代发展,文字的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必然以新的形式流传。
多少的确是有时代的因素,人们的确更关注自我,而这种自我,在往昔,是一个阅历丰富的老者的返璞归真。现如今,却是年轻人急于求成的现状。我们明白,怎么做,但我们却忽略了怎么做。只知道关注内心,从而丢失了眼界。当然其中不免一些客观因素。现代人很少有前几辈年轻时候的自然纯朴。科技的发达,直接忽略了内心和自然的交合,让我们一开始就身处云端。可所谓一个时代一个特征,写作真正的意义未曾改变。即使是自我的观点,也是为了一种普识,更是促进人们照面内心。然而不借助自然,世事,一味的自我叩问灵魂,其中不落实的实在太多,其中的虚,就像漂浮的棉絮,总不让人脚踏实地,能有真切共鸣。这也就是,观点好是好,文章好是好,少了人情与世俗啊。
提到人情与世俗,能够真正一针见血的写作者也少之又少。开始写作的人从心而发,阅历毕竟是有限的,意识到不足,就要从客观上改变。多看多读多走走,对于写作来说无疑是落实了一个实字。从这些切实的事情上出发,再融入自己的情感与见解,那么才更加让人产生共鸣。而也有一些人专挑着刺,抓着世界的新闻,说些不负责任的话。这就是没有写作者的素养和责任。其实只要内心一想,作者之言并非随意说说,看者有心,读者较真,往往背后承载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有这个途径传递出去,为何要糟蹋了这难得的机会。
有很多有心写作的人,并不能够体会真正写作的方法。我们很多时候只知道写,却不知道作。就算从小到大,只是学校里教的也只是套路和模版,鲜有真正可以言传身教,体会写作的学习。大多数是我们自己的领悟,和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知。这些文字稚嫩又美好,其实不该用浅薄来说,因为初生婴儿的呀呀之语,最是值得收藏和铭记。我以“文心”之说去反观自己的每一篇散文,都是犯了大忌,华而不实的。我往常从来是只写不看,对自己的一点观点很是骄傲。不过是小孩子脾性,也导致了我常常写文,却没有大见长的原因吧。
作文章绝对不是信手拈来,也许存在着这方面的天才,但是我自认不是那一个。写作的过程中弯路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识广很重要,这相当于一个写作者的根基,虽说术业有专攻,但是作家不仅限于只看到小情小爱,生活小感,识广有利于突破现当代普遍所说的文章内倾化。唯有识广,才有融汇贯通的可能,那侃侃一篇文章,涉及的方面自然就广。
思路,我自认为这是最难的部分,我们有话讲,却不一定可以讲得讨人心,相比较一篇处处金句却东扯西扯的文章,整体的流畅谈论,最后的点晴之笔,才可以深留人心。作文章自是有心机的,再好的观点也要层层铺垫,丝丝入扣。
最后责任心,文字是带有无声力量的。唯有心中有着文字的份量,自然关心时事,关心民生,关注人心,探求真理。话语也须细细雕琢。文章里也会有一句两句突发奇想,其中自有巧妙。然而句句只追求用词华丽,也只给人了一个华丽的印象,看过就忘,唯有通融感最是能抓住人心。
谈写作,也并不是我站在全然掌握的角度,反而是一个求学问道的人在述说观点。无论是我,还是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有义务精益求精,发现错误。因为对文字的热爱,所以不愿辜负它本身的意义。
我个人其实还挺喜欢文邹邹的语句,对生活的一两句安慰,然而,情感许是在行为中渗透,但归根到底源于内心的那个门,还没有被人找到。
只希望,有更多的人不仅看到风吹动树叶,也看到风带来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