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荆编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其实是一种存在于偏远农村里最常见的东西了,尤其是在北方的农村,相比南方的竹编虽说略显臃肿,可是更为结实耐用。
荆篮、荆席、荆框、荆篓等等都是山村里最常见的荆编。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离开小时候成长的那个小山村已经十几年了,期间再也没有机会回去过。如今家乡已经廖无人烟。每次想起家乡都免不了对小时候生活进行一番怀念,而最为刻骨铭心的非荆编莫属,因为那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简直是童年最好的乐趣了。
记忆中,每次家里要编制新的荆篮或是其他荆条编织品,我都自告奋勇去山上砍荆条。因为小时候比较贪玩,尤其喜欢去山上玩。荆条需要那种长的特别直的,粗细也是根据编织东西不同有所不同。大件东西就需要比较粗的,而小件东西就需要特别细的。比如,如果要编制荆篮那么需要筷子粗细的就好。
对于荆条并不是什么季节的都可以,只能选取深秋的荆条。此时的荆条既没有夏天的那么脆,也没有冬天的那么干,柔韧性是最好的。
砍荆条需要技术,镰刀是最好的工具,具备的特点是把长,刀快。一手抓着荆条,一手拿着镰刀,顺着底部。稍用力就轻易的砍下来了,但是对于稍微粗一点的就需要用点力气了,不能慢慢的砍,而是需要猛一用力,这样砍下来的切口是光滑的,且不容易把镰刀弄坏。砍下来之后,要把整根上的分支给砍掉,只剩下一根根的荆条。然后把头朝一个方向尾部对齐码放好。
而荆条一般来说都是扎堆生长的,所以不多一会就能砍上整整一捆。砍好的荆条都会直接用一根荆条扭一下就变成了绳子,直接给捆成一捆捆的。能扭成绳子需要两个必要条件:有力气和荆条有很好的柔韧度。所以大人们上山只需要带一把镰刀即可,根本就不用带绳子。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最后就是体力活了,需要一捆捆的给背下山。这个比较累,力气大的能背上好几捆,而我一般都是拖着走。当然每次拖到家好多荆条都被磨破了皮,免不了被长辈一顿训斥,因为磨皮的荆条是不能用的。尽管如此,还是乐此不疲。
有时候遇见长的特别直、大拇指粗细的荆条都会很小心翼翼的从根部砍断,并且还不能让整根裂开,因为如果裂开就不好了,就废了。这种是要做篮子的提手。也有直接编的提手,当然了肯定没有直接用一整根方便了,不过编的提手是最结实的,几乎不会断掉。
然后就是编织,编织之前会检验一下荆条的柔韧性。如果柔韧性不太好,一般来说会生一堆火,然后手拿着在火上炙烤。生火的材料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采用小麦壳子,这种材料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会像木材那样燃烧很大的火,它只会冒浓烟,并有火星,轻易也不会灭。长辈说,这样的火不毒。炙烤荆条正好,不会因为火大把荆条中的水分快速蒸干。
炙烤的目的就是提升荆条的柔韧度,火候必须掌握好,烤的狠就干了比较脆,容易折断。烤的轻也是脆的容易折断。所以这个就全凭经验,长辈们通常拿捏的比较到位。而每次我都烤不好,经常烤的脱了皮。
而对于比较干的荆条也不会直接扔掉,通常会把它们浸泡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拿出来就可以用了。但是这样的一般来说编织的不好,容易断裂,寿命比较短。
最后的编织过程非常快,对于熟手基本上一天都可以编织十几件小件的。有些手艺比较巧的还会编织很多花纹,最常见的编织类似于织布,有经纬线。
最后编织完成后要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进行阴干的,是绝对不能直接放在太阳下曝晒的。太阳曝晒容易裂,主要原因还是短时间水分被蒸干导致干裂。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几天后就能彻底干透,这大约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如果是大件需要的时间会更久一些。
可是随着村里老一辈人陆陆续续的去世,村里的人不再热衷于荆编了。会荆编的更是寥寥无几,很显然,荆编已经被彻底的淘汰遗忘了,农村的人早已不再务农而是纷纷出去打工了。
前段时间一时兴起,想要回去让人帮我编一个脏衣篓子,可是找遍了再也找不见一个人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