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很多人喜欢的东西,人们喝酒的理由也不尽相同,有些可能是酒逢知己,有些可能是借酒浇愁,也有些可能是单纯的肚子里的酒虫作怪。而对于史上文坛的那些诗、词作者们来说,酒更像是他们才情迸发的助剂,常常要一杯酒下肚,方能才思泉涌。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那么对常常喝酒的人来说,也难免会有喝醉的时候。所以我们不妨来读读历史上的诗词名人们都有哪些与喝酒醉酒有关的佳作趣事。
临江仙(宋·苏轼)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写得简白,作者自述有一回晚上喝得太多太醉,回家的时候差不多有三更了。家里的门童早已睡得鼾声如雷,敲门都听不见。但是他并没有因此生气或怨怪,倒是自顾自地倚在门外静听江声。然后在这夜深人静之际,思前想后平生之事,不由感叹一生被俗事所累,好是向往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不过说归说,苏轼一生在宦海起伏沉浮,最终客死旅途。但他却是始终能既来之,则安之的。恰如词中情景,虽然敲门家童不应,因而被拒门外,却并不以此为意,反而能自得其乐。
西江月(宋·辛弃疾)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如果有过醉酒经历的人,想必对词中描绘情景会有强烈共鸣。辛弃疾向以“豪放派词人”著称,本词虽是一首描写醉后词作,却也不失其“豪放”之态。作者用简单直白的词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自己醉后的情景。虽有借酒浇愁之意,读来却又让人忍俊不禁。
在历史上,终整个宋朝几乎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形,而辛弃疾生活的时期国家局势尤为动荡。辛弃疾虽以词人之名流传后世,但他实际也是一名剑客。并且曾有率领数十人勇闯金兵数万人的军营活捉叛贼而回的经历,可见其智勇双全。但现实残酷,报国之志始终未能尽展。
责 子(晋·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初读可能会以为是一位老父亲在哀叹自己的儿子不成才。作者说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但没有一个爱读书写字的。老大十六岁了,却是懒得出奇;老二快十五岁了,也是不爱读书的;老三、老四也十三岁了,可连六和七都认不清;老小九岁了,还只知道吃。可叹命运如此,所以只能借酒浇愁。但再读就会觉得其实作者只是在自嘲,他甚至是以宠溺的语气在数落着自己的儿子的。毕竟他自己都以耕田为乐的,又如何责怪儿子们不爱读书呢?
对比读《醒世恒言》中戏说王安石和苏辙饮至酒酣之时各自夸赞自己的儿子:王安石说“我儿子好聪明,读书从来只要读一遍就会的。”苏辙一听,醉眼微张,虽含糊其词,得意之情难抑,“谁家儿子读两遍的?不只儿子只读一遍,就是女儿也只读一遍的。”说得王安石只得自叹不如。再来读陶渊明的这首诗,差点笑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