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来自《无声告白》
在众所周知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似乎活出了自己的风格与特性,但是扪心自问,有几个人不是活得小心翼翼呢?
从小到大,为了成为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刻意与其结为“好友”,来赢得父母对我朋友圈的认可。
那时候为了躲避父母对我的管制,每次和我的小伙伴约好的时候,我都要求他以小丁的名义来给我打电话,因为那样,父母才会放心让我出去。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样靠我童年的机智赢得来的玩耍时光一直存在我的脑海,觉得自己真是既好笑又可爱。原来,这种求取他人的认同还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其实,在工作中,我们也经常被各种关系制约,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世界,我们很难将与他人的情面置之度外。
像《欢乐颂》里面的关雎尔在实习的时候,每天为了完成实习任务,都不得不选择加班,累得要死。
而在这种情况下,另外一个实习生因为点小事情需下班,请求她帮做下工作,关雎尔为了不让同事失望,维持好彼此关系,硬是忍气吞声把她的工作接下来。
而最后这个工作因为前后没有协调好导致出现问题差点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而乖巧的关雎尔被同事霖出来当替罪羊,在领导心里留下极差的印象。
关雎尔碰到的这个职场现象,相信很多人都碰到过,最后的结局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能自己想办法将损失降到最低,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来证明自己。
此外,在职场中,有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不拂同事面子,维护好彼此间的关系,对同事工作中的疏漏之处选择视而不见。
即使这已经触犯到了自己的利益,我们仍会选择息事宁人,将这件事情埋在心里,让它成为一个无解的方程式。
还有就是,很多人为吸引点赞数,在朋友圈将自己的生活过成了精致的状态,引来多少人的歆羡,并且沉浸于此无法自拔。而现实中呢,整个儿充斥着一种丧文化,被人戏称“活在朋友圈”。
人本是情感性动物,满足他人期待、渴望他人认可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执着于此,忽略自己内心诉求,最后所作所为与自己背道而驰,反而更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董卿作为央视一姐,她能在众人艳羡的辉煌事业中选择留学,暂停事业,这符合常规么?肯定是不符合,多少人不能理解,觉得瞎折腾干嘛?
可是,看到董卿今日重新归来,主持《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节目,让大家又看到了另外一个美出新高度的国民女神,这一次,她不仅升华了自己,还赢得了大众的进一步认可。
有时候别人的期待确实是我们前进中的一个动力,但当你只是将它作为你行动的压力甚至阻力的时候,那就是你应该反省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