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前两天读了一本书《信仰的起源》,书中重点讲述了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其中战争与瘟疫是促使基督教迅猛发展的原因。人在极其痛苦和孤立无助时倾向于选择一个信仰来支撑自己活下去。有人说这是个信仰崩塌的时代,大家一切向钱看。我认为一切向钱看是最有效率的,因为金钱是最有效的量化方式,它可以直接了当的反应出你做一件事的成本。如果不想用金钱衡量一切,用资历、年龄还是学历?那样的社会我不敢想象。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好,至于信仰的好坏纯粹取决于个人喜好与价值观。民国时期的大文豪辜鸿铭,虽然看不惯胡适,看不惯左翼知识分子,但他从来不在个人信仰上做文章。他本人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一方面推崇西学,另一方面觉得女人的小脚是最美丽的。个人信仰只关乎于个人生活,无关于别人。如果非得将自己的信仰强加给别人,那么你就是纳粹。
002
昨天看了最新一集的《最强大脑》,又一次在智商上被别人碾压,但我依然喜欢看这档节目,因为它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谦卑是高手必备的,如果一个人不谦卑,那么他肯定不是一个高手。当与外界链接的越多,你就会越感受自己的渺小,从而不至于为自己眼前所遇到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而心态起伏不定。又想起傅盛先生所讲的认知四重境界: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知道你不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不知道你知道。你处于哪一个认知纬度呢?
003
说天才谁是天才?牛顿,爱因斯坦还是达芬奇,任何一个人的成就与创新必然都是站在前人的成果之上的。你不能说你吃完第三个包子饱了,就否认第一和第二个包子的作用。达芬奇已经被世人捧上了神坛,他是个全才——会艺术,会建筑,会机械工程还会心理学等等。素有世界第一美称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卢浮宫博物馆建立之初,只不过被认为是他存放在卢浮宫博物馆最好的画而已。然而20世纪的一次盗画行为以及紧随其后的美国巡回展览,使其名声大作。从此达芬奇本人被推上了神坛,而他的这幅画则位列于世界名画的榜首,据说每年80%参观卢浮宫博物馆的人是专门为看这幅画而去的。爱因斯坦也是因为其到了美国才举世闻名,声望如日中天。前段时间霍金大师去世,有人问万维钢老师说霍金是不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万老师回答到:伟大这个词不可以量化,我们可以说霍金是继牛顿、爱因斯坦之后最有声望的物理学家。声望怎么理解呢?就是你不认识别人,但别人却认识你的数量。记得《圆月弯刀》里,有人问丁鹏怎样快速成为一个大侠,丁鹏回答到这需要机缘,假如江湖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但没人可以解决它,这个时候你站出来并且解决了,你就是大侠!如果没有这类大事发生,你只有老老实实,日复一日的积攒自己的名声,直到有一天你成为大侠。所以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机会,自己也可以一步一步的去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