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让我们先来读一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谓南东北),生于河南新郑。贞元进士,投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惩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李丽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 “元白”,和刘禹锡并称 “刘自”,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 “唐代三大诗人”。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等,有《白氏长庆集》。
诗词鉴赏
(1)诗词大意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野草一年又一年枯萎了又苍翠。野火无法烧尽它们,春风一吹它们又生长出来了。远处芳草覆盖着古老的道路,阳光照耀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如今又送友人远行踏上古道,这繁茂的野草也充满了离别之情。
(2)内容品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是白居易的成名作,是他十六岁时所作的五言律诗,是一首咏物诗。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写出古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第二句中“枯荣”二字意思的发展。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路过的地方。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语言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每个字都饱含真情,每句话都能令人回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附赠小故事
顾况戏白居易
白居易十六岁时,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考试,考生公开在试卷上题写姓名,试卷并不密封。主考官在决定考生的“去取高下”时,考生答题的好坏只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考生平日所作诗文及声望,还要照顾推荐者的意见,说情者的面子,权势者的人情。因此,许多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就会将自己平日的诗文加以编辑,考试以前呈送给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自己,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白居易就将自己的诗集投给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这个人很有才气,但性格高傲,瞧不起后辈的文章。如果诗文他能连看上两遍,就算上等的了。所以很多人都不敢进门送诗,因此他家的门被戏称为“铁门关”“金锁匙”。
顾况本来不太喜欢受到别人的打扰,后听说白居易是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到顾况的府中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不以为然了。等到接过诗集一看,上面写着“太原白居易诗稿”,心里认为这个年轻人毫不谦逊,便取笑他说:“名居易,只恐长安米价太贵,居之不易。”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顾况打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就反过来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当时有人戏题两句道:“顾才子掣开金锁匙,白乐天撞破铁门关。”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仕途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