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历史的或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知道,我泱泱大中华数百年前多次被宦官把持朝政,造成国库空虚,物价飞涨,让百姓过着生活流离,食不果腹的生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国力,造成社会动荡混。不免有外族趁火打劫,战事四起,危害国家安全,让数以万计的百姓遭受苦难。痛惜回首宋朝“靖康之耻”、明朝“土木之变”无不令华夏儿女义愤填膺,无比叹息!对于明朝“土木之变”那个令国人痛惜的回忆,到底发生了什么?而那个祸国映民的宦官又是谁?
乞丐皇帝朱元璋开创大名以来,国力渐增,国民也乐享盛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后人称之为永乐大帝。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担心大臣反对他,非常亲信身边宦官,。自从南京迁都北京后,为刺探大臣和可疑谋反之人专门设立“东厂”,并让亲信太监做提督。日久,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时至明宣宗,皇帝批阅奏章,交给宦官代笔(司礼监),宦官的权力更大了。
有一年,河北蔚州有个流氓,名叫王振,曾读过书,在县里当小官,后因罪要发配充军,恰巧此时皇宫招收太监,他就去宫里做了太监。 那么他能读书识字的本领本身不是什么稀奇的,可是在宫里太监里面就是很出众了。之后明宣宗安排他教太子读书,可是太子贪玩,王振就不择手段让太子玩的痛快,当然很受太子喜欢!凡是皆有因,明宣宗死后,时年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就是明朝的明英宗。王振依附皇上很快做了司礼监,给明英宗批阅奏章。明英宗年少只求玩乐,根本不理朝政。王振也就贼心大起,趁机把持朝政。朝廷一众大臣都不敢得罪他,否则,不是降职,就是充军,更有生命危险。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作威福,无所忌惮。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陷害忠良,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当时,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势力不断增强。公元1449年,瓦剌的首领叫也先,任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对此事从中作梗,不仅削低了马价,而且还克扣了大量赏金。再加上瓦剌首领也先为他的儿子向大明朝求婚,也被王振随意拒绝。由此激怒了也先,随即派骑兵出兵山西大同。大同守军不敌瓦剌骑兵精锐大败。边境告急,朝廷纷纷上一对策。可王振却慌了,因为大同距离王振老家蔚州不远,担心自己的大批田地被瓦剌占领,为一己之私,竭力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坚决反对皇帝亲征,理由是朝廷各方面准备都不充分,取胜机会很小!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从而决定冒失亲征。
明英宗率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开拔,浩浩荡荡向大同进军。 此次亲征本来准备不充分,军队纪律涣散。恰逢恶劣天气,不日,粮草不济,士兵饥寒交迫,军力大减。临近大同,路逢同胞士兵漫山遍野,全军上下胆战心惊。随军大将见此力荐皇上退兵,被王振重罚。接下来大小军事要务都由王振一人独断,外行人打仗,后果可想而知! 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附近全军覆没,各路军队也纷纷溃败。此时,王振才感到情况危急,选择了退兵京城。令人意外的事又发生了,王振却想到他老家蔚州宴客皇上,显示自己的微风排场。随即大军又浩浩荡荡奔向蔚州,许久眼看快到王振老家。他又担心自家庄稼遭受损失,又匆忙下令回撤, 行军路线反复,措施最佳撤退时机,很快被敌军赶上。
明军边打边退,一直太阳刚刚下山退到土木堡。有官吏劝明英宗趁天还亮,马不停蹄到达怀来城再休息,不仅可以休息,还可以利用有力防御抵挡敌军。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数以千计的车子未到,固执在土木堡驻扎。此地既无防御工事也无有利地形,实乃不明之选。数日疲乏,大军饥渴难耐,地势高,无泉缺水,可谓雪上加霜!次日一大早,瓦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明军围困。明英宗无奈之下派人向瓦剌也先求和。也先自知硬攻必会杀敌一万自损三千之理,佯装答应议和,以麻痹明军。 明英宗和王振立马放松警惕,气氛缓和下来,下命令让兵士去寻找水源。官兵都自乱阵脚慌乱出营,不时被突然杀出的瓦剌士兵团团包围,表示“投降不杀!”明军兵士一听,纷纷丢盔弃甲,仓皇出逃。 瓦剌军紧追不舍,人马无序,相当慌乱,死伤不计其数,很多将军大臣包括兵部尚书邝埜也战死,甚为惨烈!
明英宗和王振率领禁军,数次突围无果。不可一世的宦官王振,此时吓得浑身发抖。而此时忠良志士禁军将领樊忠,早就对此大奸大恶的王振恨之入骨,愤恨不平道:“我为天下百姓除掉你这个奸贼。”说时迟,那时快,抡起兵器的大铁锤,朝着王振脑袋一锤砸去,王振一命呜呼。樊忠随后冲向瓦剌军,战死沙场。
明英宗知晓逃脱无望,下马来盘腿坐在地上等死。随即敌军俘虏了明英宗,时至战役结束,五十万大军损失大半,从此大明朝元气大伤,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之变”。 瓦剌首领也先却更加骄横起来,北京也受到了瓦剌军的威胁。守卫京城的责任, 就落在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的身上了。于谦相信大家都熟悉,他的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后因于谦等忠义志士的北京保卫战,大败瓦剌,扭转战局,并夺取最后的胜利!
历史的年轮终究驶过,我们不用为过去的岁月叹息。当时的目击者除了少部分人物外书写载入史册外大部分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了一段让人愤恨的民族记忆!对于宦官王振的行径,你愤怒了吗?请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