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于“看青浦”公众号上读到张清老先生的《一缕书香最滋人》,其说到自己自小学三四年级起便有了阅读文学书籍的习惯,如今五六十年春秋悄然而逝,但阅读的热情仍一丝未减。
张老先生是西宋人,与我同属一个村管辖,算是互为乡邻。其文笔娴熟,善写平淡且真诚有味的乡村生活,而且文章数量惊人,有时可以连着一个礼拜每天都给“青浦文学”供稿。
好作文章之人必好读书,此乃千古不移之理,而各人好读书的缘起却又各有各的不同。
孩子喜欢读书,大抵是由于家庭环境熏陶。正如文中张老先生所言:其父有《说岳全传》等藏书。
而我则不然。
我父母都是半文盲,农民而已,家里更无一本藏书。哪怕我上了小学,也并没有意识购买课外书给我阅读。
经年累月地接触枯燥的课本,实在令人提不起对阅读的兴趣。
直到高二那一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在语文课上讲到了《过秦论》,而这篇史论对我影响至深。
贾谊的《过秦论》本是一篇很长的史论,课本上所载的只是中间一部分,老师要求背诵这篇文章里的某两段。
我在课堂上默默读了两遍,只觉气势磅礴,朗朗上口,便深深为其颠倒。
当时我住在最东面的大宿舍内,我的床位临窗而设。
下了晚自习,我洗漱好,便盘腿坐在床沿,从头至尾大声朗诵着《过秦论》。
文章写得雄浑深厚,气势非凡;且节奏感强烈分明,跌宕起伏,任意自如。读之,宛若于风雨之夕置身沧海之滨,天风海雨,迫人而来,让人有不可御之势。
又见其文思精妙,脉络清晰,史事叙述简明扼要,理实气足,情理兼备。我不禁置书而叹,叹已复读,如是数回。而窗外一月如钩,琅风清微,霭云郁丽,令我觉得十分潇洒且富有意境。
此文带给我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令我震惊:原来不是所有文章都像教科书上那样枯燥,有些文章竟可以如此优秀而令人拍手赞叹。
震惊之余,亦令我感慨此种文风、此种文笔、此种胸襟与气度才是男儿所应当学习的。
自此,文学的种子在我心里落下了,年少的我甚至幻想着我以后也当写出这样的文章才好。但高中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做试卷,实在也没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
便是由于与《过秦论》的这一段情缘,使我在时间优裕的大学生涯里培养起了阅读的习惯,并持续至今,获益不浅。
到了大学后半期,我胸中已有了一点文学的根底,便也偶尔动手写写文章。其中有一篇近5000字的文章被“凤凰读书”选用刊登了,当时令我兴奋不已,遂愈觉文学之可爱。
世上唯一有百利而无一害,且不论贫富都能担负得起的爱好,便是阅读。
而如何才能令阅读的兴趣被激发,且使其总保持着极其强烈的渴望欲呢?
我想只有好文章、好书籍才有这样的魔力,而不是受逼于家长式的阅读。同时,必须是能对个人胃口的书才行。日本的推理小说之王东野圭吾少年时期也不喜欢读书,机缘巧合之下读到了小峰元的《阿基米德借刀杀人》,从此就热爱上了推理小说这项文学艺术,如今东野已成了名震四海的大作家。
而找到合自己胃口的书,不仅需要不断的阅读探索,亦需要一点因缘际会。
注:本文写于201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