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国在英语中叫China,而china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优质瓷器,特别是产于中国的优质瓷器,而那些工艺平平的普通瓷器,在英语中有另外一个词与之对应,就是porcelain,中国之所以在制瓷工艺中独占鳌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的瓷器制作工艺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如果大家去国家博物馆看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盘,就可以发现这件青色瓷器看起来非常清澈温润,就好像在盘底盛了清水一样,毫不夸张地说,这件秘色瓷盘是国家博物馆最珍贵也是最漂亮的瓷器之一。各位观众尤其是瓷器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这件文物。关于这件瓷盘我有些故事和知识可以分享给大家,不过我想我们并不能只讲这件文物本身,而是要从中国陶瓷技术的源头开始讲起。按照原来比较传统的观点来看,瓷器技术似乎是从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但是目前从考古证据来看,其实中国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出现了最原始的陶器,比如说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就出土过一万两千年前的陶罐,而且还可以复原,那个陶罐今天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但是我必须强调一点哈,好多朋友觉得陶器就是陶器嘛,拿个泥巴烧个容器而已,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真的有,大家可别小看这个容器,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类的生活状态。我就拿其中两个点来举例,第一个例子是,在人类制作陶器以前是没有合适的容器的,所以新生儿的母亲如果没有奶水的话,就只能让孩子喝别的母亲的奶,如果别的母亲不在哺乳期或者也没有奶,那怎么办呢?小宝宝又没有牙,没法直接吃固体食物,这个小宝宝有很大可能就会夭折。但是在有制陶技术以后可不一样了,因为有了制陶技术以后人类就可以制作容器了,而有了容器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制作流食,煮一些米汤之类的,这样就算孩子吃不到奶,也可以通过喝米汤、肉汤一类的东西活下来,大大提高了婴儿的存活率,同时,有奶的母亲也可以尽早从繁重的哺乳中解脱出来,继续生育或者从事到其他工作中去。陶制容器出现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它使得发酵工艺成为了可能,大家知道,如果没有容器的话,你要想制作一个密封的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经过特殊设计的陶器可以做到这一点,也正是在陶器制作技术大发展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粮食酿造酒,给我们的祖先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虽说陶器的出现大大改进了我们人类的生活,但是陶器本身的物理特性限制了它,使得它本身有些难以克服的缺点,比如说陶器由于表面充满了细小的细孔,而且表面没有釉,使得它会吸水,陶器的吸水率按照质量计算通常在10%左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好比你拿一个比较粗糙的陶碗盛放米粥,再过一会儿,米粥就会由于水分渗透到容器里变成粘稠的米糊或者稀饭了,而且渗到食物里的容器汤汁很难清理,所以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汤汁就会被微生物所污染,进而腐败变质,如果你继续用这个容器吃饭,轻者拉稀,重者食物中毒而死,总之,难以保证卫生是陶器的局限性之一,这种品质粗糙的陶器长久使用会造成不少麻烦,为了解决陶器的各种缺点,在商朝时期,更先进的原始瓷出现了。不少朋友搞不清陶器和瓷器之间的界线在哪,在这简单说一下,陶器通常是用黏土烧制的,烧制温度在900摄氏度左右,表面不施釉,有吸水性,而瓷器大部分是用高岭土烧制的,烧制温度在1300摄氏度左右,表面会施上一层不透水的釉,所以瓷器的吸水性可以控制到0.5%以下,甚至根本就不吸水,而商朝时期的原始瓷大概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个状态,可以被称为瓷器技术的萌芽,中国真正意义上完善的瓷器呢大概是东汉以后才出现的。问问大家,如果提到瓷器,你脑海中提到的第一个颜色是什么?我问过好多人,他们答案都差不多,那就是白色,就瓷器来说,白色是习以为常的一种颜色,但是大家如果在各博物馆的展厅里观察一番,就不难发现隋唐以前大家是看不到白色瓷器的,并不是由于布展人员把那些时代的白色瓷器都收起来了,而是由于限制于瓷器工艺的发展水平,我们祖先一开始根本就烧不出白瓷,好比说有一件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之所以叫这个名字相信大家看见这件文物就不难理解,那件文物从头到颈、胸、腹、足,每个层次都布满了莲花的纹饰,而莲花纹在佛教中是纯洁智慧的象征,说明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了,但是我们从常识出发就应该知道白色的莲花是比较常见的,瓷器烧成白色才对啊,为什么要烧成青绿色的呢?有观众以为青色是艺术上的追求,其实并不是,烧成青色而不烧成白色是因为当时的瓷器烧制工艺不达标,或者说受制于发展的局限性,烧瓷工匠在选取原料和陶器瓷土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去除铁元素,所以烧制出来的瓷器总是泛着一种二价铁的青色,但是我多说一句啊,瓷器颜色本质是瓷釉和瓷胎里的金属离子的颜色,金属元素不同,金属价位不同,瓷器颜色也会随之不同,比如说,二价铁离子就是青色的,三价铁离子就会呈现出黄色,如果三价铁的含量再高一些,颜色就会更深,最后甚至可能会出现绛色,但是对于大部分瓷器来说,二价铁和三价铁是同时存在的,这两种铁离子比例不同,颜色也会发生极其微妙而暧昧的变化,有些瓷器出现红色或者紫色,其实那是铜元素的颜色,大概到了南北朝后期乃至隋唐时期,人们才开始逐渐选取白色且质地细腻的高岭土作为制瓷原料,进而发展出了白瓷,大家要知道烧制出白瓷是一件很麻烦的事,首先你得找到合适的高岭土产地,没有合适的产地愣烧是少不出来的,就算是找到了合适的高岭土,也得经过好几番淘洗才能用,在瓷厂附近修建几个大的淘洗池,或者说沉淀池,把最粗糙的瓷土倒进第一个池子里搅拌,然后土里的杂质,因为它是颗粒体,渐渐就沉到池子底部了,而细腻的高岭土会在池子中形成乳液一样的状态,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像被水冲开的奶粉一样,等池子里沉淀稳定以后,打开第一个池子的阀门,这个阀门也就第一个池子的一半高,只能把上面一截含有高岭土的乳液漏出去,这乳液水呢就到了第二个沉淀池,然后还是这个比较粗糙的杂物因为自重就沉到池子里,轻的呢悬浮漂在上边,等稳定之后再打开第二个池子的阀门,上层的乳液会全部流进地势更低的第三个池子,就这样经过反复几次的沉淀和淘洗,最终得到的特别特别纯的乳液,里面混着极其细腻、白皙的高岭土,工匠把乳液水晒干,晒干的高岭土看着就跟奶粉一样,用这样的土才能烧制出白瓷,懂吗?你当白瓷是那么容易就烧出来的啊?不容易的。就这么淘洗过,有的早期烧出来的白瓷还泛着一点儿黄呢,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三价铁没有去干净,有了白瓷作为基础,后世的什么青花瓷啊、斗彩啊、五彩啊、粉彩啊才有存在的可能,你连白瓷都没有那在什么上画啊?在绛色的胎上画图案也不美观啊,咱们再说回来,青瓷的那种如玉般温润的颜色什么时候才成为艺术上的追求呢?我认为至少得在白瓷技术成熟以后,道理很简单,你在可以烧制白瓷的情况下还用心去烧青瓷,这才叫艺术追求,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开篇提到的秘色瓷盘就是青瓷中备受瞩目的一类,这类秘色瓷之所以受学界关注是因为关于这类瓷器本身就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争议,比如说秘色瓷的秘色是什么意思呢?有人的解释比较直白,说所谓的秘色瓷就是颜色神秘的瓷器,有的学者通过查询古籍认为钱家人在吴越国执政的时候,命令瓷窑烧制这样的瓷器进献给皇室,无论大臣还是百姓都不能用这类瓷器,所以是秘色瓷,还有人认为秘色瓷是和唐朝的秘密教有关,秘密教有时也被称为秘教,是唐朝时期佛教的一个分支,正如其名字一样,这个教派非常神秘低调,教法为秘密,宗教实践方式为秘密,师徒传承为秘密,总之是一个在少数修行人士圈子里流行的教派,而这套秘色瓷出土的地方法门寺地宫有可能就是秘密教的曼陀罗,或者说是法坛,因此秘色瓷的秘字有可能源自唐朝的密宗,坦白讲现在这些秘色瓷的含义在学术界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法门寺地宫博物馆有一位老师认为秘色瓷的秘字在唐朝时期有罕见、珍奇的含义,而色字在唐朝时期有品类的含义,就好像各色人等里的色字的用法一样,因此秘色瓷有可能理解为极其珍奇罕见的瓷器品类,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秘色瓷这三个字的真正含义,但是它的存在本身也见证了我们祖先在瓷器工艺上的不断精进和探索,一些瓷器的烧制工艺,或许曾经是属于少部分人的秘密,但是那些过去的秘密在今天在各家博物馆已经成为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了。
博小二系列之秘色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盛夏时节,欢聚一堂,共品圣贤经典,体悟人生。 感受:和平—享受—感恩 一、《论语》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