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高中生活(3)农村转来的同学
杨勇同学,1976年春天从柳毛转学到我班。他个子不高,有少白发,戴着眼镜,衣着朴素,说话时低着头,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一天语文课上老师刘万昌把他写的《我的理想》作文做了点评:中心突出,内容充实,从古到今,还使用了成语。同学眼前一亮,由中佩服他,那时我一写作文就头痛,只写过批判稿,都是抄抄人民日报,成语用的就更少了,更不要说从古到今,历史、地理没有正经学过。慢慢的了解到,他家是柳毛的,农业户口,父亲是民办教师,没有固定收入,平时靠挣工分,到了年底分红。我们都是城镇户口,家里都有固定收入,因此,他显得有些土气,乡下人的感觉。正是这种土气、这份才华、这份文采、这份学识,比我们要高贵的多。他很随和,同学们问他问题很有耐心,认真解答,愿意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谈古论今,像古代诗人李白、杜甫那样,可以借美酒抒发他的文采,可以借茶道抒发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以借哲学观点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正是这种朴实好学精神,对我的影响很大,极大增强对知识渴望、对学习热爱。1979年考上黑龙江大学,毕业后分到伊敏河党校,后来调回本校,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