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一位朋友给我发了一个PDF文件,里面是一篇题为“幸福的积分”的长文,洋洋洒洒几万字,谈论的是所有人都关心的话题“如何获得幸福”。
因为文章可读性很强,工作累了,我就打开看几页。今天看到其中一个观点,觉得颇为有趣,分享出来:
在“延迟满足”的进步鸡汤教的教导下,人们都会认为,忙碌了一周,周末两天应该去做一些高质量的娱乐活动,比如户外运动、做副业、见见朋友等,而刷两天短视频、打十几盘王者游戏,都是不值得推崇的低质量娱乐。然而,“低质量娱乐”让沉浸其中的人得到了两天的快乐,反思低质量娱乐却带给了人两个小时的抑郁。
对此,作者认为,这意味着,需要解决的恰恰不是低质量娱乐,而是“低质量娱乐有害”这种让人感到愧疚的社会建构。“一个人如果能一辈子沉浸于奶头乐当中,恰恰证明他充分享受了现代化带来的快乐。”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北京送快递》一书里的话:对于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尽管农务受到节气的限制,但是他不会感觉到什么不自由。农闲的时候和亲朋好友打打牌,农忙的时候晚上回到家喝点小酒,惬意又满足。但是文化水平越高,思维和意识越复杂,人就越难感觉到自由。
自由和快乐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状态。接受教育也是为了获取更好、更幸福的生活。然而,教育带来的反思习惯、复杂的思维,似乎反而制造了很多框架,限制了人们的幸福感。正所谓“人生烦恼自识字始”,深刻的人难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