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岩寺已近十年,对这里一直没有刻意去深入了解,主要原因是至小就没留下好印象。那时只要提起岩寺,人们总会拿“徽州烂肚宝”这个故事来调侃。
据说,以前岩寺有个外号叫“烂肚宝”的人,足智多谋,可就是一肚子坏水,成天到处作弄人。有一次遇到一个卖鸡蛋的。他装作很有兴趣并询问起鸡蛋价格,还连连称赞比别处便宜,卖蛋人听了自然喜笑颜开,以为遇上了大客户,决定把鸡蛋卖给他。买鸡蛋都论个数卖。“烂肚宝”说要把全部买走,可没带篮子,只能点完数量借用妇人的篮子装,妇人满口答应,这时“烂肚宝”以地上脏不能放蛋为由,不愿意把数好的鸡蛋放地上。恰好边上有个石墩,就让妇人在石墩上双手环抱,以免蛋滚出去打坏。然后他一个一个慢慢数好放进去,全部蛋堆积完毕,他故弄玄虚的说钱没拿,想回边上的家里拿钱再来取蛋。卖蛋人手抱鸡蛋左等右等不见买蛋人回来,自己的双手又没法动弹,否则鸡蛋全部玩完。直到这时才明白遇上“烂肚宝”上当了。
有了这先入为主的感受,对岩寺自然没有太多的好感,包括居住了这么多年,也仅仅是对这里的主要街道熟悉一点。直到这次拜读了赵焰先生写得《第三只眼徽州》后,内心对这里的偏见有了改观。
岩寺——原先隶属徽州歙县,只到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改黄山市时,才从歙县分出来成立了以岩寺镇为主的徽州区。
岩寺成镇于南宋时期,至明时已是一个“鳞次万家,规乡十里,商贾云集”的皖南重镇。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的美誉。岩寺地处古徽州的中心要地,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时至今日,岩寺还流传着“书声喧两市,一镇四状元。”的佳话。据不完全统计,岩寺镇出了舒雅、吕溱、唐皋、金榜4名状元,此外还有进士36人,其中任州府以上之职者47人,授予“府学”、“县学”之官职者58人……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高官显宦、巨商大贾、文人墨客以及制墨家、医学家乃至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可谓人才辈出,不胜枚举。
岩寺近代的闻名遐迩,是1938年4月4日新四军军部完成从江西瑞金北移于此的时候,八省游击健儿的万余将士,在这儿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集结、点验、整编和训练,然后挺进云岭军部、奔赴抗日前线。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现在的岩寺古镇景区内,可以免费参观。我们可以在感受过岩寺古镇浓浓的徽州民风外,去一下被称为“江南小延安”新四军旧军部看看,瞻仰一下,项英、陈毅、叶挺等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历史贡献、伟大功勋。
岩寺的主要标志为穿城而过的丰乐河和矗立在河边的文峰塔。高66米的岩寺文峰塔,是现存徽州古塔中最高的。它又叫水口塔,坐落在岩寺镇东北部的丰乐河畔。按民间风水堪舆的说法,丰乐河水向东而去,必须在这里建造宝塔,才能镇住水口,保一方气数。古徽州人特别注重水口风水。山、水、树又是徽州水口的三大要素。水口大多是在村庄的要道口,一般遵循前有朝阳山,后有倚龙山,溪水似玉带。在水口处的朝阳山,就是有形似笔架一样的笔架山,如果没有山,多会建造称之文峰塔的古塔代替。边上配一汪池塘为砚。岩寺文峰塔南边就搭配建造了一座方方正正的高台名“凤山台”,这样的设计建造后,塔就像一支巨笔,凤山台好似一方歙砚,位于塔的西面、横跨丰乐河的文峰桥,就是一块徽墨了,河对面的田畴相当于一张宣纸了。后来新四军进驻岩寺,队伍在“凤山台”前操练,“凤山台”改名成了“点将台”。
每当夜幕降临,茶足饭饱的镇上居民,顺着杨柳依依的河岸漫步,面对碧波荡漾的河水,看着两岸夜空下灯火闪烁,流光溢彩;横卧在河上的老桥,有了彩灯的装点,白天看上去朴实无华的老桥有了灵气,熠熠生辉,宛如彩虹;远处已经被点亮的古塔,更是像凌霄宝殿中的闪闪发光的琼楼玉宇,漂亮极了。真让人有了一种“人行古镇中,宛如画中游。”的错觉。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有这么一片品味慢生活,自享其乐的福地,该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如今,随着市政府提出让徽州区加快融入市中心城区步伐,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古老的小镇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增添了现代城市的活力和朝气。有点遗憾的是,徽州区作为黄山市的工业引擎,进驻了很多的化工企业,环境污染成了一个相对严峻的问题,尽管这几年政府在下大力度整治,情况有了好转,可是要达到特别理想状态还需要下花力气整治。庆幸的是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法制上在不断加大处罚力度和更有力的作为,相信这个不仅关系当代,还涉及到子孙后代的难题,在不久肯定会得到妥善解决。到时这座古老的小镇应该会成为幸福感特别好的宜居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