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打卡,今天阅读的是1-26页,也就是第一篇,调节心理的魔法—认知疗法。
说白了,道理很简单,改变自我对事情的认知。但有时真做起来很难,就像书里提到的大人会有自动思维和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根深蒂固,有时我们真来不及思考反应,嘴巴上就脱口而出。
记得以前看了这个认知疗法,我给自己设定的是,要打骂孩子之前,先捂住嘴巴,默数三秒,让自己先从孩子角度想一下她为什么这么做。孩子小的时候,我忘了具体是什么事,就举个类似例子,我给孩子糖果吃,结果她还跑去自己再拿一颗。之时,我就要发火了,说好吃一颗你还拿,结果她却拿了糖果塞到我嘴巴里。是的,她是觉得妈妈没有,要拿一颗给我。如果你当刻发火了,孩子挨骂了,她连为自己辨别的机会都没有,从她的角度想,是该有多委屈。
维尼老师提到对事情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不同的结果。说个自身例子,这学期,莎莎在幼儿园一直不睡午觉,还搞小动作吵到其他小朋友,老师隔三差五就跟我投诉。对莎莎不睡午觉的事是一直都存在,老师的投诉我欣然接受,但对于不睡午觉还吵到人家这是非常不好的。回家后我和莎莎沟通这事,她也没怎么反应。我也由着她去,我内心里想,要是小孩被老师这么一说睡不着还乖乖躺着不许动,那得多难受呀,又不允许她在角落玩。爱玩捣蛋是他们的天性,每个孩子都被抑制成乖乖宝宝,那就没意思了。改变了自我认知,这事我没有对孩子发脾气,由着她,结果没再听到老师投诉,估计她自己午睡敲来敲去也玩腻了。
认知疗法提到三种思维,好事变坏事;很正常,没什么;顺其自然。并将这三种思维应用于面对批评、输赢、压力和焦虑中。
我不是一个幸运的人,所以我遇到事情经常会做最坏的打算,觉得很难受,很无奈。当我看到维尼老师说的这三种思维,其实我内心里是不认可的,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很多事是没办法让人左右,没办法改变,得有多大的心胸才可以豁达呢?
如果说不能去改变事情的本身让坏事变好事,把这事当成是正常的没什么的事,那我们真的是得顺其自然。改变不了的不去懊悔、自责,而是得面向未来,去做实在的努力。
昨晚看了一篇文章,作者说她和老公都是高材生,对孩子的培养很重视,就是他一直成绩不好,尽管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学习,但还是成绩一般。他们夫妻俩觉得特别丢脸。直到有一天开家长会,老师说他孩子上台精选宣传委员,全班人都投票给他,因为他热心助人和同学很友好。这时,这位妈妈豁然开朗,觉得读书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或许有些人真的是不擅长读书,但他有自己的优势,改变自己对他的看法,帮助他发挥其特长,比请一堆家教老师补习来得快乐!
改变思维很难,如果从小有这种思维的转变对人生非常重要。怎样让孩子坦然面对批评,输得起?这块希望我读完书能够有收获,有实际的行动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