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时间往前推40亿年,这是“大脑出现以前的世界”。在很早以前,世界上并没有大脑。
约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生命的复杂程度)大概分化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单细胞生物,由微观的细菌和单细胞真核生物组成。第二等级是小型多细胞生物,它们大到足以吞噬单细胞生物——你想单细胞多小,第二等级能吞噬它——但又小到仅用基本的细胞推进器就足以移动。第三等级是大型多细胞生物,由于体积过大,无法依靠细胞推进器移动,因此形成了固定的结构。
生物需要有生命的形态,需要有基本的结构,不能够简单地靠细胞推进器移动,也就是在第三等级的这种所谓的“大型”多细胞生物,是跟那些单细胞真核生物比起来相对大型一些,在这些生物当中,神经元开始出现。
你敢信吗?人类能够找到的最早的祖先之一竟然是线虫。
研究人员把线虫放在培养皿中,在培养皿中放下食物,你会发现线虫会朝食物游过去。线虫身上有几百个神经元,你可以把它视作最原始的大脑。你知道人类的大脑中有多少神经元吗?人类的大脑里边有860亿个神经元。
线虫对今天的人工智能产生了什么启示或者影响呢?要知道第一代比较好用的机器人是扫地机器人。
我们家就有一个扫地机器人,我们打开开关之后,扫地机器人可以自由转向,那么控制它的不是遥控器,而是神经元。
扫地机器人的智能是什么?就是模拟这些非常简单的神经元,让它能够转向,知道哪个地方脏就过去扫一扫,扫完了、扫干净了就去另外一个地方。它在到处寻找有脏东西的地方,这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非常有效的一个成果,它学习的是最原始的生物——线虫的转向能力。
转向能力在智能上讲叫什么?叫效价平衡。也就是说,我决定要不要干一件事,我有我的原则,原则就是这件事对我有没有好处。有好处我就干,没有好处我就不干,这是最原始的智能,它能够评判好与坏。
科学家将一群线虫放在培养皿的一侧,将美味的食物放在培养皿的另一侧,然后在中间放置一块危险的铜(线虫讨厌铜)作为屏障。然后线虫面临的问题是,它们愿意穿过铜的屏障去获取食物吗?令人惊叹的是,答案取决于现场情况,取决于食物气味与铜气味的相对浓度。在铜浓度较低时,大多数线虫会穿过屏障;在铜浓度中等时,只有一些线虫会这样做;在铜浓度较高时,没有线虫愿意穿过屏障。”
所以不要小看线虫,它不是饿了就去获取食物,它要评价这件事的危险程度,所以在效价比之间,它能够做出选择。而且后来人们发现,线虫是否愿意获取食物不仅取决于食物气味和铜浓度的相对水平,还取决于线虫的饥饿程度。如果线虫已经吃饱了,它就不会穿越屏障去取食物;但如果它饿了,它就会这么做。
这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当然科学家根据线虫的转向功能开始了更多的研究,这就是智能的第一次重大的跃迁,而且在线虫身上已经有了神经递质,多巴胺、血清素都已经开始在这些生物身上起作用。
当然学习并非是最早期动物的核心功能,只是它的一个特征,早期动物的使命是活下去,但是它有了通过条件反射来学习的能力,这是第一次智能的跃进。
宇宙的接力棒,现在正在我们人类手上,当年的线虫传递给鱼,鱼传递给老鼠,老鼠传递给猴子,猴子传递给我们,而我们下一步传递给谁,现在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