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裁与缝纫——与鱼骨针的再次较量
她首先取下了那块最让她心仪的、宁静深沉的靛蓝色粗布。这是为床单和被罩准备的。量好尺寸,用石刃菜刀(虽然锋利,但裁剪布料仍显笨拙)尽可能整齐地裁出两大块长方形布片作为被罩的面和里。
接着,是更费神也更需技巧的缝制。打磨得稍显光滑但依旧粗笨的鱼骨针再次派上用场。线,是手捻的、相对坚韧的棉线。苏晚盘腿坐在洞口平整的大石上,就着天光,开始了漫长而细致的缝纫。
第一步,缝合被罩。将两块靛蓝色布片正面相对,边缘对齐。粗笨的鱼骨针每一次穿透厚实的双层粗布都颇为费力,指尖需要施加巨大的压力,很快就被针尾的毛刺磨得通红,甚至扎出细小的血点。针脚不可避免地又大又疏,歪歪扭扭,如同粗壮的蚯蚓爬行在布面上。她沿着布片的三个边缘仔细缝合,留下一个开口用于塞入填充物(棉花)。为了增加牢固度,她在边缘处缝了两道线。光是缝合这个简单的被罩,就耗费了大半天的功夫,手臂酸麻,眼睛也因长时间聚焦而酸涩。接着是做床单。相对简单些,将一块尺寸合适的浅黄色(栀子染)粗布边缘用鱼骨针细细锁边(简单地将毛边向内折一小道缝住),防止日后脱线。
第二天,苏晚的目标是给自己做一身新衣。她选择了那块色泽清新、如同春日嫩芽般的浅绿色布匹(这是她用稀释的栀子黄染液短时间浸染所得,意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浅绿效果)。有了上次制作粗布衣的经验,这次她心中对样式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一件交领右衽的上衣,一条相对宽松的裤子。
剪裁依旧是个挑战。
她用烧黑的木炭在布的反面大致画出上衣前后片的轮廓和袖片。石刃菜刀沿着炭痕小心切割,切口难免有些毛糙和不齐。缝制的过程,依然是耐心与指尖疼痛的拉锯战。交领的领口处理需要更多转折和精细缝合,鱼骨针的笨拙在此刻暴露无遗。针脚依旧粗大,接缝处也厚实隆起。但苏晚全神贯注,力求让线条尽量流畅,接缝尽可能平整。
缝好上衣,接着是裤子。相对简单,两条裤腿缝合,加上裤腰(用一根搓捻的结实棉绳作为腰带穿过预留的通道)。当她终于将最后一针缝完,咬断线头,抖开这套崭新的浅绿色粗布衣裤时,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焕然一新苏晚迫不及待地换上这身新衣。浅绿色的布料衬得她的肤色似乎也明亮了些许,虽然针脚粗犷,样式古朴,甚至有些地方因为缝制时的拉扯而显得不够服帖,但那份源于自然草木的色彩和亲手缝制的温度,赋予了它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她对着山洞里蓄满清水的石缸照了照模糊的倒影,嘴角忍不住上扬。更大的满足感来自铺床。她将松软洁白的棉花,一层层、均匀地铺展在深蓝色的床单上。然后,抱起大团蓬松的棉花,小心地塞进那个针脚粗犷的靛蓝色被罩里。棉花在被罩里均匀铺开,她将被罩留出的开口仔细缝合封死。一床厚实、温暖、散发着阳光与棉絮气息的靛蓝棉被便诞生了!
当夜幕降临,山洞里燃起温暖的篝火。苏晚躺在铺着崭新浅黄色床单的“床”上,身上盖着那床沉甸甸、暖融融的靛蓝色棉被。粗糙的布料摩擦着皮肤,带着植物染料的微涩气息和棉花的天然暖香。这种被温暖和柔软完全包裹的感觉,与之前睡在干草兽皮上的体验截然不同。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如同温泉水般浸润着她的四肢百骸。她侧过身,看着火塘边堆放的剩余姜黄色和红褐色布匹,在火光映照下散发着柔和的光晕。这些色彩,暂时先存着吧。等有空了,或许可以做件姜黄的罩衫,或是用红褐色的布给被罩镶个边?无数的可能在她心中酝酿。
洞外,是桃源渡永恒的宁静夜色。洞内,是棉布与草木染交织的温暖馨香,以及一个被自己亲手创造的舒适与色彩所温柔包裹的灵魂。粗粝的针脚下,是生活一寸寸变得精致温暖的印记。苏晚满足地闭上眼,在靛蓝的暖衾与浅绿的衣衫包裹下,沉入了来到这片桃源后,最为安稳香甜的梦乡。色彩与温暖,终于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稳稳地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