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Spark程序都是运行在JVM中的,因此需要对JVM进行可靠的学习。而且在Spark使用过程中会设计数据存在哪里(堆内还是堆外),是否序列化(数据大于10G则缓存序列化后的数据否则缓存原始数据),以及是否需要缓存的问题,了解JVM原理,有助于合理分配数据内存和排除问题。
JVM启动时,会有一个非守护线程即用户线程启动,调用指定类的Main方法,即执行Main方法时,是作为一个线程来运行的,即main线程。
Java中线程分为守护线程和非守护线程。JVM垃圾回收和内存管理就是守护线程。JRE判断程序是否执行结束的标准是前台进程执行完毕,而不管后台的守护进行,当所有的非守护进程运行结束,即使仍有守护进程,进程也会结束。守护线程用setDemo()设置。创建的线程默认是用户线程。SetDemo()必须在线程启动前调用。
(1)Java对象的内存布局
对象在内存中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对象头、实例数据、对齐填充。
其中对象投包括:运行时数据结构MarkWord(哈希码、GC分带年龄、锁状态标志,线程持有的锁、时间戳)和类型指针。
而对齐填充指的是对象在存储时必须时8字节的整数倍。
(2)对象的访问方式
java 对象的定位方法主要有两种,使用句柄和直接指针。如下图所示
使用句柄池时,在对象移动过程中,只需要改变句柄中的指针;而使用直接指针则速度快,省去一次指针定位的开销。
(3)类加载机制
类从被加载到虚拟机内存中开始,到卸载出内存位置,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加载、链接(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使用、卸载。
加载由类加载器完成,做的事情有3个:
①根据全限定名获取此类的二进制字节流;
②将这个字节流代表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区的运行时数据结构;
③在内存中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Class对象,作为方法区这个类的各种数据的访问入口。
链接
验证检查待加载的class文件的正确性,目的是为了确保class文件的字节流中包含的信息符合当前虚拟机的要求,并且不会危害虚拟机自身的安全。格式检查(是否是class文件、)元数据检查(是否继承了final的类,是否实现了接口中的所有方法)字节码验证、符号引用验证(访问性 private protected)
准备在方法区内为类中的静态变量分配存储空间。准备阶段是正式为类变量(被static修饰的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初始值的阶段,这些变量所使用的内存都将在方法区中分配。
解析将虚拟机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符号引用以一组符号来描述所引用的目标,符号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字面量,只要使用时可以无歧义地定位到目标即可。符号引用和虚拟机实现的内存布局无关。直接引用可以是直接指向目标的指针、相对偏移量或是一个能间接定位到目标的句柄。直接引用和虚拟机实现的内存布局有关。
初始化 如果该类具有超类,则对其初始化,执行静态初始化变量和静态初始化代码块。
Class文件是一组以8位字节为基础单位的二进制流,各个数据项目严格按照顺序紧凑地排列在Class文件中,中间没有添加任何分隔符,这使得整个Class文件中存储的内容几乎全部是程序运行的必要数据,没有空隙存在,当遇到需要占用8位字节以上空间的数据项时,则会按照高位在前的方式分割成若干个8位字节进行存储。
每个class文件的头4个字节称为魔数,它的唯一作用就是确定这个文件是否为一个能被虚拟机接收的Class文件。紧着着魔数之后的4个字节存储的class文件的版本号,后面是常量池入口。后面是代表访问标志的两个字节,这个表示用于识别一些类或者接口层次的访问信息。再往后就是类索引、父索引与接口索引集合。字段表集合用户描述接口或者类中声明的变量。方法表集合、属性表集合。
(4)Java内存模型
首先,JVM将内存组织为主内存和工作内存两个部分。
主内存主要包括本地方法区和堆。每个线程都有一个工作内存,工作内存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属于该线程私有的栈和对主存部分变量拷贝的寄存器(包括程序计数器PC和cup工作的高速缓存区)。
1、堆
堆是最大内存区域,线程共享,分配对象和数组,物理上即可不连续。GC堆——OutofMemoryError.不停的new对象,或者在容器中一致持有,无法回收。
2、方法区
线程共享,存放类数据信息、静态变量、常量。又被称为永久带。——OutofMemoryError
3、虚拟机栈
线程私有,与线程生命周期一致。是描述Java方法执行的内存模型。每个方法都会创建一个栈帧。在活动线程中,只有栈顶栈帧有效,被称为当前栈帧,其关联方法为当前方法
4、本地方法栈
用于调用本地操作系统的(native)方法服务
5、程序计数器
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为线程私有,没有异常
6、 直接内存。
NIO中,堆外分配。它的回收只能等待老年代Full GC时候顺便清理,若有大量NIO,则会有OutOfMemoryError。
(5)垃圾回收机制
GC主要发生在Java堆和方法区中。
通过引用计数和可达性分析来判断对象是否存活。引用计数存在循环引用的问题。
1、回收算法
标记复制
内存分为大小相同的两个块。内存利用率低。对于生长期长的对象存在来回复制的问题。——新生代回收算法.
将可用的内存按容量大小分为两块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某一块的内存使用完了,就把还存活的对象移到另一块内存上,然后把当前这块做清理掉。
优点:实现简单,运行高效。
缺点:代价太大,将原来的内存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标记清除
先标记,再清除,效率不高。内存碎片多。——CMS回收器
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所有被标记的对象。
主要的不足:①效率问题:标记和清除的效率都不高;②空间问题:标记清除后,空间内会有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会导致以后在程序运行过程中需要分配较大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大的内存而不得不提前触发一次垃圾回收操作。
标记压缩
老年代回收算法
标记过程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但是后续步骤不是直接对可回收的对象进行清理,而是把所有存活的对象都移到一端,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分代回收
将内存区域分为新生代,老年代。新生代老年代比例1:2.通过-XX newRatio设置。新生代又分为Eden、FromSurvive、ToSurvive。比例大小为8:1:1. 新生代采用复制的方式收集内存,将内存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区和两个较小的Survivor区。新建对象总是在Eden区,当Eden区已满,就触发一次young GC,将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From Survivor空间。这样Eden区都是未被使用的空间,可供继续创建对象,当Eden区再次被使用满,就会触发一次young GC,当回收时,将Eden区和Survivor区中还存活的对象一次性地复制到另外一个Survivor区上。后面就是每次使用Eden区和一个survivor区,当回收时,将Eden区和Survivor区中还存活的对象一次性地复制到另外一个Survivor区上。如果超过某个阈值对象还未被释放,则将该对象复制到老年代。
分别使用不同的垃圾回收器来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