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发现,“运动员商业化”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比较火的关键词。其火热原因有三:民众对运动员关注度喜爱度逐渐攀升、商家为推销产品创新出商业化运动员的宣传方式、以及更要的关口:国家体育总局对此的审批赞同。
“运动员商业化”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人民日报、央视网等官方公众号屡屡贴出“九宫格”海报、运动员们的图片在新浪微博上疯传,令人忍俊不禁、“中国乒乓球队”的唱曲“乒乒乓乓天下无双”近日播放量呈指数级攀升……由此可见,“运动员商业化”的根本原因是民众的需求。从开始关注,开始被吸引到希望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看到他们,民众的这些行为不应受到指摘,商家也只是顺水推舟。最近,苏炳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了一则广告,这说明我们的运动健儿现在正在碾压传统意义上的流量明星,成为资本的新宠。至于其中牵扯的利益关系,国家体育总局固然会保证。那么,既不存在利益损失,又让民族自信得以稳定提升,让运动员们稍稍“商业化”一些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大家最在意的问题还是在于“商业化”对运动员本身的影响。在当今时代,即使不“商业化”,他们都可能被“一夜成名”的惊喜砸中,而“商业化”是他们所面临的一次机会也是一次考验。选择在商业价值最高点来变现,给品牌带来曝光的同时,还能给自己带来颇丰的收入,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些运动员把人生最好的时光留在了训练场上,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压力和伤痛,日复一日的磨练每一个细节,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为国争光,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吗?但是,当聚光灯散去,当他们过了最好的年龄,又该何去何从?过去,又有多少体坛名将被现实打败。当运动健儿能平衡好训练和商业化的关系,接受压力的存在而逆水行舟,突破自我,就能扬帆远航。这是当代奥运健儿必需的精神品质,既要坦然地接受训练的磨砺,又要坦荡地接受外界的压力,去塑造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自我。
因为关注度高,故更小心谨慎;因为赞誉高,故错走一步便备受指责,如临深渊。
适度“破圈”,再多的“商业化”也无法改变其引领新时代运动员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