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在我们生活中太普遍了,我们几乎无时不刻不在冷漠当中。我们和邻居住在一栋楼里,但是很少建立深厚的关系。我们去挤公交,地铁,却连眼神都不愿意和别人相碰。我们在生活中也许有很多朋友,但是能互诉衷肠的却屈指可数。我们越长越大,却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冷漠,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这样呢?
“冷漠”的理解
我们先来看看冷漠这个词。字面上理解冷漠是冷淡、不关心、不注意的意思。这个是它的字面意思,用这个意思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类似的行为。
但是这种解释是不充分的,我们来扩展一下它的内涵:
A.冷漠是指对他人冷淡,漠然的一种心态。这种解释强调了它是一种心态。比如:他是一个冷漠的人;
B.冷漠可能是怀有戒心或敌意的消极行为。或许是缺乏同情心、缺乏共情能力的行为。这种解释更具体地阐述了冷漠的心态,也表明了冷漠是一种消极行为,与冲突这种积极行为相对立。比如:冷漠地对待老人摔倒;
C.冷漠是热情的对立面,是隔开与他人交往的有利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冷漠的结果或目的被表达了出来。比如,他用冷漠表达愤怒。
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
在分析之前,还要区分一下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这个问题。当他出现在某个人身上,这就是他的个人困扰,但当这个问题在社会成员身上普遍出现时,这就成了一个公共议题。比如在社会中的某个人是贫穷的,这就是这个人的个人困扰;但是当社会成员普遍都贫穷的话,这就成为一项公共议题了。之所以辨析二者是为了强调我想讨论的冷漠是公共议题,是一种普遍冷漠,而不是作为个人困扰来讨论。所以我把时代作为讨论的出发点。
综上所述,冷漠可以是一种心态,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有目的的工具,它是一个公共议题。
一、社会变得冷漠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
在现代社会这个巨大的机器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机器中有着自己的位置,我们所处在的这个世界中,不存在真正独立的个人。我们被社会身份、社会地位限定在了社会之中,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对自我的认知。既然是处在社会之中,就免不了社会互动,即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这个概念很重要)冷漠作为社会互动的产物。要想说清楚冷漠的成因,就免不了对社会互动做进一步的讨论。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可以是个体间任何形式的接触,比如在路上见到了朋友,打了声招呼,或是约朋友去逛街,吃饭,甚至仅仅是陌生人之间意识到了彼此的存在,这都算互动。互动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规律的,有模式的,而不同社会背景之下的人会有不同的互动模式。所以下面我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社会分工,社会流动,社会竞争,政治运作四个角度的变化来寻找互动模式的变化,从而探寻冷漠产生的原因。
一、古老的农业社会
a.基本的生产单位是家庭,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的分化程度低下。一个农民除了种地外,可能还会制作豆腐咸菜或是编织竹筐、草鞋,为自己制作一些家具,或是豢养家畜等等。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比我们要更全能,更会生活。
b.社会流动性弱,各阶级间壁垒森严,社会关系以血缘和地缘为主,个人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这种情况下,一个村落的人可能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村落中,大家的生活环境相对固定,加之以家庭间的通婚,很可能半个村子都是亲戚,并且整个村落中的人都互相熟悉且热情。这种熟悉环境中很难产生出公共议题层面的冷漠。一些人闹了矛盾,可能会敌视,或者冷漠,但是够不成普遍的冷漠。
c.竞争机制不健全,生活节奏慢,社会变革与进步都很迟缓。邻里间没有竞争关系,大家都是为自给自足而耕种,这种容易导致尴尬和冷漠的竞争关系很少存在。
d. 人治是政治系统运作的基本方式,传统的道德伦理是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在传统社会中,规则模糊地存在于社会间,行为的是非往往依据周围人的评价来判断。舆论监督成了重要的监督手段。所以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好的社会评价,人们会主动地融入乡里,让自己成为一部分。
在农业社会期间,人们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人情味也比较浓。舒缓的生活也使人较少有心理紧张的精神压抑。这期间的人没有什么竞争压力,一眼就能望穿自己的未来。
二、现代工业时期
a.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在这种精细的分工下,与陌生人的接触越来越多。曾经我们可以制作豆腐、咸菜,制作家具,竹筐,自己生产食物,但现在都被分工给一些商家或企业,我们要通过互动来换取这些事物。于是“事本主义"盛行,即事情把人联系到了一起,但是并没有感情存在其中。在见到他人时,我们第一句话问的往往是"有事吗?",我们更多的因为事情与人接触,更少的因为感情而走进一个人,这就是我认为的冷冰冰的城市的内涵。
b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人们更多地是因为共同的工作身份走在一起,而非大家是亲戚,或者都住在一个地方。大城市让人的交往变得更困难了,城市化压缩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并且让共同地区的人们彼此相识成了不可能。社会流动性增大,让我们难以维持一个固定的圈子。比如从高中到大学,学生的流动,让原有的固定的圈子分崩离析。在这个过程中,好多亲密变成熟悉,好多熟悉变成认识,好多认识变成陌生。同样的工作岗位的调换,家庭的搬迁,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镇都会有类似的结果,冷漠就蕴含其中。
c竞争意识与时间观念增强,追求变革,信服科学。高强度,高竞争的生活,让我们承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大部分人都对这些有着真实的体会。我们大部分人都来自于普通的家庭,学生时代,被学业压住,与同龄人竞争;工作时期又要去努力工作,很少有时间休息,与身边同事竞争。好的机会不多,但是人很多,我们在被社会筛选,被社会毒打。压力压缩了我们的精力,让我们难以去维持那么多的社交,冷漠成了我们自我保护的工具。我们难以永远保持热情,而竞争又让我们与身边的人产生了一层隔阂。
d. 法制替代人治成为了政治运作的基本方式,法律条文限定了人的行为。现代社会,法院具有评定一件事对错的权利,舆论监督沦为了次要的一环。人不再需要去融入团体中获取认同。反而会避免因为这些融入行为引发的纠纷。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际交往的目的性越来越强,而情感性越来越弱。
综上所述,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转变,让人们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转变成了业缘关系,社会流动性大,基因竞争激烈,压力变大,社会分化程度显著增大。“事本主义”占据人们交往的首要目的,人与人之间更多“因事互动”,而非“因情互动”。城市生活,把人独立成了一个个零件,然后放到需要他的位置上,借用齐美尔的几句话:
”现代城市生活要求个体和其他社会环境保持一种距离。”
“当代城市文化以及商业的,职业的社会的往来,迫使我们在身体上接近大量的人。假如社会关系的客观化,没有带来一种内心的界限和保留的话,敏感而神经质的现代人真的会完全陷入绝望之中。”
“大城市为人们完全冷漠对待邻人提供了可能。在面对有潜在互动的人群时,个人寻求某种形式的自我保护:即城市居民以冷漠作为相处之道。”
二丶我们变得冷漠,物质的冲击与精致的利己。
冷漠作为人和人互动的产物,还是要从人的角度去分析一下的。这点主要从我的体验出发,谈一谈我的想法。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物质财富丰富的时代,我们依靠科学获得了先辈们难以想象的巨大财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巨大改观,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人们有了分享自己的生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可以看到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想从社交软件的兴起、物质至上的价值观来分析冷漠的成因。
一、社交软件的兴起对传统交互的冲击
先给社交软件下个定义。具有社会交互功能的软件就是社交软件。在传统的交互中,面对面交往是主要的方式。写信是次要的方式,智能设备和社交软件的兴起打破了这种传统方式,人-社交软件-人的模式因其部分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成了主要的交互方式。社交软件作为一个中介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表达。人们的动作、表情、衣着,甚至是气味儿都无法作为信息进行交互。所以,社交软件不可能真正地代替面对面交流。建立亲密关系所需的"相互依存、信任、响应性、了解"是隔屏交流无法带给我们的,所以他的部分的交互功能不会真正的把人从陌生拉到亲密。社交软件把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的自己,一部分是虚假的自己。我们在网络中用虚假的自己,面对着虚假的别人。打着“哈哈”的字眼,但是不会去笑。说着“我去洗澡”,可能只是礼貌的打发你。我们在社交软件里经常会有不真实的落寞感便是源于此。
社交软件的兴起还带给我们看到他人世界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想象不到的或真或假的繁华与奢侈,混合上各种不安好心的崇尚奢侈的广告,再加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向往,混合而成了金钱至上的物欲横流的社会。
二、金钱至上对社会交互的影响
不管在什么地方,金钱与性总是最吸引人眼珠的。这虽发自我们的本能,但却是令人悲哀的,金钱可以带给我们物质享受,可以让我们获得万人瞩目的虚荣,它是好东西,我无法否认,但是扭曲了很多人的心灵,践踏了很多人的尊严。也改变了我们的交互方式。
人们在进行社会交互时,交互内容并不完全是这次互动的所有。在日常谈话中,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不仅基于当事人说出来的东西,而且根据一些包括当事人最近的互动发展过程及前景预期,对方的身份地位与潜在价值等言外之意。这两点言外之意,我展开讨论一下。
首先,当事人最近的互动发展过程及前景预期。简单讲就是你们当前的关系和未来可能的关系。大家都听说过所谓无用社交。这就是这种考虑下的产物。无用社交,在我看来,底层思维其实是利己主义。有网友把有用社交进行了区分,满足于心理的和满足未来需要的,这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的,"我需不需要,我用不用",没有考虑到那个被你认定为无用的人的感受。所谓有用也不过就是我花在朋友上的时间要在未来换成物质财富,或是把这些时间用来赚钱。这就是过于看重未来可能的关系的弊端。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的直观表现。
其次,双方的身份地位与潜在价值。身份地位没有什么好说的,和上司或下属的交流,就算要表达的内容相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着重谈一下,潜在价值,潜在价值取决交流对象未来发展的潜力,比如一个快要升职的朋友和不会升值的朋友,在面对他们交流时,前者更有潜在价值。交流方式就会和后者不一样,那怕他们当前的职位是一样的。这一点还是有和第一点相近的地方。
这些交流内容外的考虑就是金钱至上在交互活动中的表现,这些行为是造成隔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种隔阂在主观体验上就是冷漠,有的人被认作是无用社交了,他感到了冷漠,有的人认为自己被利用了,他感到冷漠。诸如此类。
花花世界,迷人双眼,我们的物质前所未有的丰富,但是关系却前所未有的冷漠,对此我没有什么应对的方法。我就是个很冷漠的人。生在这个冷漠的时代,对我自己来说或许是一种自在,也是一种解脱。
谢谢能看到这里的读者,我是佳兴,如果感到有启发可以点一下关注,防止走丢哦~。未来我会定期发布有趣的知识。我的公众号是:佳兴有话说。专注于深入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