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16年中,开始用博客替代原有通勤、周末休息时的音乐,这让我在面对琐碎生活时总有更好的精神状态。按照观察,17年应该也是很多播客节目浮出水面的一年——朋友圈能够看到更多朋友和晒出和某个播客或者博主的互动内容。今天不谈4G网络普及、声音制作门槛降低、知识付费等概念和播客越来越流行的关系,仅通过一些关键词来梳理我听播客的经历。
微信语音和罗辑思维
虽然不算是一个播客,但罗辑思维算是我听到最早期的特定主题音频节目,微信公众平台群发60秒语音以一种比网易云、喜马拉雅更省流量更轻松的形式完成了声音内容的渗透。一般形式是阐述主题与引导语,然后「回复xx关键词,查看今天的文章」。现在我已经不太听得进去这种语音,因为直接看文章更快,而且60秒的语音其实很难有深入的内容。
一种「浮上水面」的状态
选择播客、同时也被播客塑造。播客时间让我保持一种思维在线,脱离琐事的状态,远离「日复一日的厌烦生活」陷阱。直观的例子:下班乘地铁后的疲惫感,工作后回家必须处理的生活琐事,我经常听播客完成——思维跟着特定主题飘在「远方」,多少能缓解一些「眼前的苟且」。
更感性地说,类比两栖动物,「水」就是生活中我们必须面对的琐事、是游戏中的支线任务,而播客就是一个「浮出水面」的工具,能让思维在水面上,持续呼吸。
在一则Buzzfeed出品,名为「三十岁前你应该学会的十件事情」的视频中,「经常做一两件能够让你完全隔离生活琐事、工作压力的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很快,同龄人都将逐渐进入要维护长久关系、背负多方面生活压力的状态,我希望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两样类似播客的工具。
工具:泛用型客户端和语音文章
大部分的播客内容可以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两个最大的在线声音平台上搜索到。一部分偏Geek范的用户会推荐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例如Podcast。
实际上「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并不是一个被大众认知的概念(Wiki没有完整的释义词条),一些特性很适合深度用户:
1. 打破特定节目和平台之间的绑定关系
2. 类似RSS一样,使用网址订阅,方便管理
在微信里的阅读也可以语音化,例如一款名为「快读文」的小程序,可以将文章自动转化为语音进行播放。
谈话节目和考据派、声音纪录片、有声图书
强烈推荐的内容:
IPN出品:较受一部分知乎用户喜爱的大众媒体,旗下有多档节目,例如:一天世界(科技、数字时代生存主题)、太医来了(医学主题)、灭茶苦茶(日本文化主题)、硬影像(影像技术、历史主题)……
一席:「一席」演讲集的音频版本。
PAGE SEVEN纪录片:苹果评选的年度中文播客,声音版本的「人文地理杂志」,他们用声音的形式讲述了郑和下西洋、Beatles前传、香港1997、马可波罗游记等故事。将视觉纪录片的制作水准体现在声音上,虽然这个播客已经接近停播,但颠覆了我对播客的认知,足够震撼。
我听得最多的内容来自谈话节目和考据派两个类型,在这里推荐一些我认可的播客。
有综艺性质,趣味性比较强的谈话节目。
大内密谈:内容涵盖娱乐、艺术、科技的趣味电台
声东击西:两个驻美记者创办,关注财经、科技和时事方向
两个iT大叔:关于互联玩、创业、数字时代生存
在北大不吐槽会死:三名北大学生讲述在求学、职场、生活中遇到的故事,略带《奇葩说》调性,Real真实的90后
考据派节目则是一个人将某个话题阐述得很生动
晓说:高晓松个人节目语音版
加州101电台:一名在美国从事科技行业的中国人创办的电台,科技、人文地理话题
围炉夜话:历史学家陈立从人文地理角度剖析美食的故事,接地气有食欲,语音版蔡澜
PAGE SEVEN 胡先笙:历史、科学、人文地理话题
科技相对论:科技媒体Zealer出品,王自如脱口秀语音版
卓老板聊科技
有声图书我接触的相对少,是听过理论类的图书,比如《人类简史》、《西方哲学史》,最后的结果都是多次思维断片,直接跟不上(怎么可能仅凭语音记住那些希腊人的名字);大学时期听过音频版本《白鹿原》,剧情历历在目、非常生动,或许有声图书更适合用来摄取文学作品。
最后附上电影《海盗电台》的海报,讲述了一个摇滚电台引导大众潮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