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陪我家两个小学生观影了《长安三万里》,本着欣赏诗句的放松心情和为孩子陶冶我国古代文化的诗意情怀,在中午略带困意的这个点和古代动画人一起故地重游…
故事从唐朝中末年说起,主人公高适和李白青年相逢,一个沉稳淡定,一个桀骜不驯;一个勤奋好学,一个恣意挥洒;一个重情重义,一个放荡不羁。但是两人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闯出一片天地,不负此生。
李白,年轻帅气多金,可惜在古代商人的家庭背景下亦为下民,尽管谋官屡受挫败,依然不改潇洒本色,广交朋友,歌舞升平,把酒言欢。写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句子。
高适,印象中是个名气不如李白的诗人。他却是一介武夫,身怀绝技:高家枪。青年时前,父母皆撒手人寰,孤身一人闯荡,言语有些口吃,憨厚诚实的他碰到了潇洒才气的李白,双方被互补的性格所吸引,成为了好友。一起去长安闯功名,碰壁后,李白南下潇洒风流, 高适却觉得自己本领不够,选择回到农村老家学文练武,继续卧薪尝胆,等待机会。
中年时期,李白凭才情混进了皇朝的翰林院,好不风光,可惜好景不长,在皇朝跟前,言语稍有不慎便可能得罪达官贵族,轻则被贬发配,重则祸及家人。李白在失意甚至被追杀时,找到了高适,高适拜于唐朝大将哥舒翰门下,保护了李白。
李白谋官之路不成,东上走起了修道成仙之路,谋求从精神世界得道。高适在哥舒翰兵败死后,官至三品,带兵攻打与朝廷谋反之人。其中,捉拿了谋反的永王,哪知李白为功名竟归顺永王,也遭到了关押。高适为公,把李白关起来,为私,放走了他的夫人。
最终,李白得到了释放,乘轻舟过万重山,而高适,设计攻打吐蕃让名利于他人,完成了他终身想要保家卫国的志愿。
当然,可能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究。
我家两个小学生,看他人的故事,评价精彩与否。
我家两个中年人,看他人的故事,回味自己的人生。
陪两个小朋友看,其实是陪伴自己的过程。
我年轻时有点像李白,不一定脚踏实地地做事,想法太多。但是,又不像李白,没有那么现实去追求功成名就,没有他那么大胆,那么敢于尝试。中年以后,也有点像他,追求内在世界的提升,但也不像他那么功利,要得道成果。有一点像高适,看重情谊与诚实,不太喜欢和别人交际,但也不像他那么能忍辱负重,能扛大事。
在电影快要结束的一分钟,两个人眼里的情谊与感受,传达到了我们这里,可能是导演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这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感受。
电影让我们触动,一定是一些故事,一些情绪,一些感受,和我们自己的人生有交集。让我感动的,是电影里高适的重情重义,懂朋友的心,不为难自己的心。
而这里也引发我们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是像高适一样确立目标,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是像李白般到处尝试,边玩边学,游戏人间的态度。
这可能和个人的性格有关,没有标答。
李白实现了名流千古,高适实现了光宗耀祖。
我们普通人可能这两者都不能实现,但这不能影响我们过好每一天。。
答案可能始于早晨初醒时的一个念头,始于清风拂面时的爽朗,也可能始于落日时阳光的点点温暖。。
问题是,你看到了吗?听到了吗?感受到了吗?
有一万个理由感受世界,也抵不过此刻埋没自己的感受。
此刻,羡慕李白的潇洒不羁,佩服他们两人的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