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技术大牛,想不出怎样把100行代码浓缩成50行;我不是旅游达人,无法呈现人迹罕至的胜景;我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只能把妙笔生花的抒情变成东施效颦的矫情;思想深度也不够,无论雄安新区还是共享单车,都无法分析得鞭辟入里;甚至连讲故事也一窍不通,构思不了精妙绝伦的短篇小说……
于是,我的简书写到现在,从社会热点写到书单,从影评写到大学生活,从诗写到杂文,真是颇有些黔驴技穷了。一味笔耕不辍,却始终写不得法,若有似无的进步,却还是不得其门而入。永远进不了首页和热门专题的我们,该何去何从?那些幻想搞出点儿名堂的,大多已及时止损;只图个自娱自乐的,倒能“安贫乐道”。
和大多数写作者一样,我也有一个作家梦。可是仔细推敲其发源,却卑微得一文不值。
出身小县城普通家庭,家人从事着平淡无奇的工作。耳濡目染的是家长里短,而非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心得、眼下大热的理财产品;闲暇时去近郊不高不低处踏个青,而非博物馆、高尔夫;幼年娱乐,不是胡乱捡支笔扯张纸去乱涂乱画,就是随便拾本打发小孩的故事书来看。
上学后,经济落后的高考大省,少得可怜的课外活动充其量是同学们在操场疯跑傻闹和聊天,而不是分门别类的兴趣小组,可以任意选择戏剧表演还是无线电测向;也不会给家长一份书单,是订阅《少年科学画报》还是《中国儿童报》;偶然接触一两样乐器,不出几日也浅尝辄止。那些年于我,世界是平的,因为它就是课本、作业纸、试卷、成绩单,而对教室外面立体的大千世界毫无觉知。
于是中学时,在QQ空间不时写点儿“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情绪、扭捏作态的小迷茫,就成了唯一的爱好。偶尔写得稍微像样,就忍不住自我陶醉;得到了很多好友的评论,便不免沾沾自喜。就是在这种狭小阴仄的夹缝中,当作家的想法不自量力地埋下祸根,甚至膨胀成为所谓梦想。
可是无论什么梦想,都不是只有梦想就足以支撑了啊。
从小到大,语文似乎总是被轻视的科目:语文不好,无人在意,甚至还能引以为傲——“因为我理科好啊”;语文好,则被认为是没有用的。这门课尚且如此,更遑论作文了。想想十二年寒窗中,唯一的写作指导,大概就是高考八股文的六字真经——“议论文、三段式”了。
所以,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我必须学会不带任何情绪反应地,面对和接受这样的事实:基于既成文学素养和见识程度,我可能永远都进不了首页和热门专题,永远都成不了作家。那所谓的梦想,因为没有植根生长的土壤,只能停留于幻想而已。
可是,这不妨碍我们继续写下去啊,如果真正喜欢码字的话。
写不了创业融资的干货,写写兼职发传单的体验也无妨;写不了世界尽头的小众游记,就写写在乡下和小伙伴偷瓜的童趣;写不出天马行空一鸣惊人的诗句,不咸不淡的味道却也自成一派;国家大事、社会变革过于复杂,不如反躬自身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的独家话术;叙事不能故布疑阵妙趣横生,那就多写点此事的经验教训……
可是即使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我们的作品仍然止步于乏善可陈的水平。那其意义何在呢?我从《长尾理论》一书得到很多启发。
首先,上不了首页,但我们的作品也有价值。
举例来说,电视只有几十个频道,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所以电视只能留给最有可能大受欢迎、最有卖点的节目,而那些并不逊色多少的作品,只能从电视竞争中彻底败下阵来,连稍微露一小脸的机会都没有。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赢者通吃而弱者则血本无归是必然局面。
简书首页也是如此,没有人会无限制地向下转动滚轮,所以有效空位只有区区十几篇、几十篇。但是——终究有一个“但是”——简书首页是有限的,但是简书是无限的。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发布无数篇文章,尽管阅读量往往是个位数,但终究不是0。如同《长尾理论》中提到,一个音乐下载网站惊奇地发现,那些原本以为不会有任何人关注的音乐,像是已经淘汰很多年的歌曲、默默无闻的个人作品,它们的下载竟然也决不是零。
事实上,“从体格、身材、肤色到性倾向和才智天赋,人类特征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变化范围。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至少一条(正态分布的)钟形曲线中位于尾部区域。我们也许会收藏离奇的纪念品,怀有与众不同的宗教信仰,穿着古怪尺码的鞋子,患上罕见的疾病,或是喜欢不知名的电影。”那么,我们也都有可能,被无人问津的文章里不起眼的一句话引起共鸣,对某篇并不出彩的小说中一笔带过的小事感同身受,为一个平淡无奇的比喻拍案叫绝,从缺乏深度的思考中收获一个不曾听说的知识。
然后,正如自娱自乐的业余天文爱好者为天文学家带来了更丰富的观察数据甚至直接贡献,我们的文章,也在保持和推动文学作品多样性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长尾理论》对此强调说:“我们的选择越多,我们就越需要知道我们真正想要什么。我们越多地思考我们真正想要什么,我们就越多地参与了产品的创造过程。我们越多地参与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过程,我们就为自己创造了越多的选择。”
说白了,这样的效果就是,作品会越写越花样繁出,越写越包罗万象。而不是鸡汤文一受欢迎,都一拥而上地跟风,生产千篇一律的鸡汤;社会热点博人眼球,便浑水摸鱼地赶文,指望在风口浪尖飞一会儿;时髦的科技概念横空出世,就一知半解地言必称“云服务”“大数据”……
最后,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原因——能一直自娱自乐的人,虽未必活得多么风生水起,但至少不会,在25岁就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