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是在亚马逊网页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因为刚刚读完同系列的一本书,它理所当然地被系统推送到我所浏览的页面之中。想要得到它,其实也很容易,定价29.0,如果我选择在两小时内下单,那么再加上5元的配送费,它将在今晚的指定时间内使我家的门铃被揿响,然后它会老老实实地躺在配送员手中的塑料袋里。
但是我并不确定是不是需要购买它的纸质版,因为如果是读过一遍就足矣的书,我并不希望它进入我家已经超负荷的书架。我宁愿购买电子版,或通过借阅。
然而我真的很好奇,本书作者,妮娜·桑科维奇,这位需要照顾四个孩子、三只猫以及一个大家庭的46岁美国女性,是如何做到一年365天每天读完一本书,并每天在网络上贴出她的书评?她是如何把这个可以称之为疯狂的计划变成现实的?
在亚马逊的书籍介绍页面,可以读到本书的引言部分——是我所喜欢的文字,叙述流畅,画面感浓郁,妮娜·桑科维奇的阅读年开端充满悬念,令人期待不已。试读在引言之后便戛然而止,那么然后呢然后呢?作者在度假的第一天可以不考虑时间地读完一本书,但接下来一整年的生活可不是一整年的度假,她的阅读计划会顺利吗?她是怎样做到的呢——既然现在她的书已经出版了,她必然是已经做到了。
kindle商店的电子书可以让我立刻阅读,比晚间送书还要快;然而它却并没有提供本书的电子版。
我知道有时候有些电子书爱好者会自行制作某些Kindle书店不存在的电子版。虽然无法直接使用google,但是我可以用baidu搜索“google镜像”,运气很好,第一页第一行就被我找到了可使用的google镜像,搜索书名+mobi,或书名+epub,却一无所获。
忽然想到,我还拥有一个读秀账号呢。登陆,果然有这本书。虽然不是“包库全文”,仅仅只是“部分阅读”,但这已经意味着我可以马上读到这本书的前20页。
然后,通过“图书馆文献传递”,我的邮箱可以收到每次50页,共两次的pdf文档,这样,我这一天就可以读到这本书的前121页,当然一天之中我并没有那么多的读书时间,这121页应该足够我读一周了。
不知为何,读秀系统总喜欢使用每次名字不一且无规律的邮箱发送文档,所以你所期盼的文档很有可能被系统当成垃圾信件,而没有堂堂正正地出现在收件箱中。因此,如果数小时内没有收到你所申请的文档,不妨到垃圾邮件中找找看。不过这些pdf文件的有效期只有20天,并且20天内最多只允许打开20次,这样很好,可以督促借阅者及时阅读。
第二天,我还可以再次通过“图书馆文献传递”,申请两次每份50页的pdf文件,这样,这本一共275页的书,我已经拥有了221页的pdf文件。但此时,本书也已达到咨询上限,“图书馆文献传递”不再提供更多的文档。
那么,就先看起来吧。作者的读书单中,几乎都是小说类书籍,这些书中的绝大部分,即使它们的确非常有趣,我也几乎不可能去看——每个人的阅读时间都是极为宝贵的,只够我们用来阅读最重要的那些书。
然而这本书深深吸引我的地方是,一个人如果拥有一个计划,一个不同寻常的计划,你应该如何实现它?一年365天,每天都要特意做到一件事,不是坚持每天吃饭或每天睡觉这样不需要刻意坚持的事,无论这件事是什么,我关心的是,计划者将如何实现她/他的计划。
显然,这位律师出身的作者计划十分缜密,她首先在度假期间,在一个完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测试了自己的阅读速度,结果显示,计划可行——这并非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计划。
那么,就勇敢地开始吧。
当然计划开始未久,她就遭遇了一个相当大的挑战,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儿子突然急病,需要在家护理。一边照顾一个不停呕吐的孩子,一边读完一本书,还要写出前一日的书评,还要做好其余三个儿子的归家准备,你以为她会放弃吗?当然并没有。
时间一天一天经过,从读书窗外一片萧瑟冬景,到绿荫渐拂上作者每日读书的紫绒椅,作者一天一天地完成着她的计划。仔细分析,她的计划能够实现,有着许多技术上的保障:
0.可行性规划:安全可控范围内的小规模测试
1.时间规划:4小时读书+2小时写作书评=工作日6小时自由支配时间
2.任务规划:选择约400页不太厚的书
3.地点规划:柔软舒适而有充满回忆的阅读专用紫绒椅
4.资源规划:发动家人、朋友等资源对原属作者的家务进行协助
5.代价规划:容忍厨房出现的灰球们;有时候要推迟向丈夫传递“爱的信息”;厨艺不会太好,但也不会比阅读年开始前差;等等。。。
但是,能够推动这个计划一直向前而没有夭折的核心原因却并非上述所列。
而这本书也并没有成为一本教授阅读技巧的书,诸如“如何高效阅读”之类,也是因为推动作者去完成这一计划的核心驱动力,有着更加深层的缘起。
作者实施阅读年计划之时,是作者的46岁生日、距离姐姐玛丽-安娜离世已经三年,但是她却始终无法从失去至亲的哀痛中走出;而被描述为美丽优雅、聪慧风趣、学识渊博的完美女性玛丽-安娜因为癌症意外离世时,也恰好是46岁。
未曾体验过痛失至亲的人,也许无法体会时过境迁已然三年,作者却依然无法释怀的心境。
为了解救自己,作者通过阅读——这一她和玛丽-安娜的最大共同之处,追忆亲人,并对自己的悲伤进行安抚。正如写过《月亮与六便士》的那位毛姆所言: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对本书作者而言,阅读也许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愈疗室。
阅读,让她渐渐了解姐姐以及父辈们所体验过的痛苦与梦想,被战争夺走至亲或被恶疾夺走至亲,对人类而言或许本质并无区别。作者终于将与她的痛苦和解,不再独自与之徒劳地苦苦作战。
读完第221页的时候,忽然发现我没有更多的pdf文档了。作者的阅读年就要结束了,我很想知道在完美完成了一年的计划之后,她会有怎样的感慨;而且,然后呢?然后她的生活会继续向前走,她还会继续每天读一本书的疯狂计划吗?还会再有第二个阅读年吗?
但是,最后的50页读秀无论如何也不肯发给我了。
没关系,我还有一张多年未用的首图借书卡呢。
多年没有登陆首图的官网,发现现在的图书搜索系统做得更好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输入书名,却赫然跳出好几个图书在架的搜索结果。
馆藏图书馆中,距离我最近的竟然就在我家对面的小区里。
迅速找出那张多年未用的金灿灿借书卡,拎上我的买菜包就出发了——借书回来时,还可以顺便带上晚上要做的菜。对面小区的图书馆深藏于居民楼中,但看上去还颇具规模,书架齐整,人员安静,向管理员出示了从网上抄来的索书号,这位像是由居委会大妈改行而来的管理员叫道:哟,我们这儿可没有这么高级的东西,你自个儿慢慢找吧。
索书号当然还是有作用的,虽然的确需要自己慢慢找,按照那些密码一般的数字,先寻找字母顺序,再寻找数字顺序,终于看到那个我已经在屏幕上看到过很多遍的簇新封面出现在一本有些旧的书上,而且就在我伸手可及的地方,还是忍不住感到不可思议。
当我点击着鼠标四处寻找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它就安安静静地站着距离我数百米的社区图书馆的书架上,默默等待着人们前来翻阅。
多年前我所交付的图书卡押金是100元,因此我可以借10本书,借期42天,看到电脑打印出的借书条上还书日期已经抵达2018年,不免令人感到十分安心。于是这本书和另外的9本书,把我的买菜包装得又沉又鼓,以至于我只能少量地买一点晚上要做的菜,然后心满意足地徒步数百米回家。
现在这样一个时代,想要读到一本书是一件多么容易实现的幸福之事啊。
因为是阅读纸质书的关系,最后50页被迅速地读完了。拥有巨大的表面积,是纸质书重要优势之一,所以我总觉得同样一本书,纸质书读起来会更快一些。
我喜欢这本书,虽然我并没有把它视为一份荐书单——有些书评读完之后会引发你想要阅读作者所提及的那本书,然而这本书却不是,它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纪实故事:作者如何规划并完成她的阅读年;她如何在照顾四个孩子、三只猫、一个大家庭的同时,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及,对于人人都会遭遇的失去至亲的难以愈合的伤痛,作者是如何将之转变为亲密的回忆与爱,并携带着它们共度余生。
作者在最后的致谢中,除了感谢亲友及合作者,还感谢了西港公立图书馆,为作者提供了这一个阅读年的诸多精彩书籍。
那些矗立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图书馆们,有多少人仅仅只是把它们当作不相干的地域建筑,从未考虑将之引入生活的轨迹之中,然而又多少默默不语的避难所或诊疗室、人所亟需的良药或营养品,安静地陈列于端庄的书架之上,却常常罕有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