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九岁的小男孩拿着妈妈的手机外出玩雪。发现手机丢失后,他大哭,忙着找了半天,最后没有找到。
明知道会被打,但是他还是回家了。
果不其然,妈妈很气愤,拿着两指粗的木棍儿开始打孩子。
打累了,又用胶带把孩子全身捆绑,继续打。
从6点打到了11点,中间孩子曾说过自己饿了,但是也只是得到了几口水喝。
第二天早晨,衣着单薄的九岁男孩在自家的地板上停止了呼吸。
邻居说他解脱了。
有限的几年生命里,他都过得不幸福。父母经常吵架,爸爸不回家,妈妈指责爸爸,爸爸“回敬”妈妈说我宁愿不回家,也不愿意看到你那张臭脸。
妈妈在孩子身上找情绪的发泄口,总是打孩子。打起来就像那个孩子不是自己的一样。
看完了这篇报道。我哭了,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了我的家人。
就在这几天,我还时常对孩子感到不耐烦。明知道他这么小的年龄,动作难免迟缓,心思难免好玩,但我总是去催促他。有的时候会用两个手指捏一下他的耳垂,来引起他的注意。
也许不疼,但传达出来的烦躁,让孩子用惊恐和不解的眼神看着我。
想起儿子的眼神,想到那个躺在地板上被妈妈用棍子打了五个小时的男孩,我心痛到窒息。
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自己只是一个有朦胧形状的雾团,没办法去碰触什么东西。
想念孩子。便在深夜里,静悄悄地进了孩子的卧室。
看见我的孩子一个人躺在床上,眼睛紧闭,脸蛋儿垂在脸的两边,均匀的呼吸声明晰可辨,他是那么得安详。
那一刻,心变得无比柔软,我想伸手去摸摸他,我想张开双臂拥抱他,可以把他的头贴在我身上让我感觉到他身体的温暖。
可是我没有手,没有办法抚摸他;我没有臂膀,没办法拥抱他;没有可以依靠的身体,无法感受到他身体的温暖;我的脸和肩膀之间没有一个弯凹处,没办法让他紧挨着。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里有千刀万剐般的痛和悲凉。
只有感情,只有灵魂,只有意念,但是没有实质的触碰和表达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
我们说爱孩子,但是没有表达出来,算作爱吗?他感受不到,我们的爱还有多大的意义?
就像去考试,答错了题,或者放弃答题,考官判了零分,我不服气,说我心里有正确答案一样。
这是一种强盗逻辑。
我们总聚焦一个明确或虚晃的目标,一心急于下一刻的目的和结果。此时此刻做的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将来的目的作为依托。所以我们急,我们催,我们焦虑,我们惊慌失措。
将来能不能来我并不知道,可,此时此刻,这些时间,这些动作,这些情感我们浪费了,那他们就永远不属于我们了。
稻盛和夫说,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
每一个瞬间,我都要安心从容来过,把爱都传达给孩子,把能量都留在当下这一刻。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