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分享的书籍是阿加莎的经典之作《无人生还》。
这本书早已久仰大名,而当我真正开始读它时,才发现它的魅力远超我的想象。阿加莎的作品总是以出人意料的结局闻名,而《无人生还》也不例外。
书名《无人生还》从一开始就揭示了故事的结局:“我们之中没人能够活着离开这座岛。”这句话暗示着登岛的十个人无法逃脱的宿命。
十个身份各异的陌生人被邀请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士兵岛,他们中有法官、医生、军官、教师、富家小姐、侦探、仆人等,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秘密和罪恶。这座岛是一个巨大的审判场,而他们则是被命运选中的“罪人”。
别墅内的一首童谣贯穿整个故事:“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这首童谣既是谋杀的预告,也是死亡的倒计时。
初读这首童谣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寒意,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诅咒的力量。随着故事的推进,童谣中的每一句都逐一应验,十个人按照童谣的描述相继死去,每一步都在凶手的掌控之中。
士兵岛上除了这十个人,没有多余的人,我一度猜测凶手是最后悬梁自杀的那个人。可是直到读完,才发现,凶手的设计非常巧妙。
餐桌上的十个小瓷人士兵是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每一个小瓷人都代表着一个人,随着他们的死亡,小瓷人也会消失。
小瓷人更像是具象化的死亡倒计时,暗示着下一个小士兵的死亡。这个设计让我在成长阅读过程中,不免猜测:下一个会是谁?
十个角色,十种罪恶。他们中有逃避法律制裁的杀人犯,有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医生,也有漠视生命的军官。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人性中不同的阴暗面。
他们看似毫无关联,却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逃脱法律的制裁,或是利用法律的漏洞逍遥法外。
这些共同点,恰恰成了他们被命运选中的“罪人”。
读到后面,第九个“小士兵”和第十个“小士兵”一决高下,在死亡的压力下,人性的恶在这场生死游戏中丑态尽显。
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猜测谁是凶手?凶手又是如何恰如其分地按照童谣所描述般让他人死去。士兵岛上除了这十个人,没有其他陌生人,而随着每一个人死去,小瓷人也随之消失或者破碎。
我相信凶手一定在他们之中。我一度怀疑是最后悬梁自杀的那个人,但直到作者揭秘,我才恍然大悟。
凶手的设计之精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种意料之外的结局正是阿加莎作品的魅力所在。
结局是所有人都死去,最后死的那个是凶手,但不是童谣上:“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的那个人。
凶手选择了死亡,答案以漂流瓶的形式告知众人。这样的结局,让人在激动之余,又逐渐回归平静。
凶手的动机不是单纯的复仇,而是对罪恶的终极审判。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虽然违背了法律,却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正义。
作者阿加莎通过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复杂的人性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正义和罪恶的界限变得模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正义,但当这种正义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它就变成了一种新的罪恶。
在《无人生还》中,通过十个角色的死亡,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冷漠和残忍。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人性中的阴暗面。而凶手的最终选择,则是对这种阴暗面的极端回应。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考: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罪恶?当法律无法制裁罪恶时,我们是否应该以暴制暴,维护所谓的正义?
当凶手去惩戒那些陌生人时,他又何尝不是那个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