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微信公众号阅读李政涛在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发言,题目是《传统的育人边界需要实现三重突破,展开全域融合》。
文中谈到教育需要坚守与拓展。他认为创新有两个方面的源头:第一个是坚守。创新要坚守一些不变的东西来打根底,做基础。对教育来说,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爱,爱学生、爱教师、爱教育;第二个是敬畏,敬畏人的生命,敬畏天地自然,敬畏社会,还有敬畏技术。
创新源头第二个是拓展。拓展需要破局,需要探索全域育人的途径。第一重突破是育人的环境与地点。过去的育人都是发生在学校、在教室,取决于教师,但现在更加关注家庭和家长,这都是传统育人边界所在地。 育人是一件与所有人都有关的事情,不只是和老师、家长有关。育人是一件需要所有人参与,并且是只有通过所有人参与才能达成目标的事情。人的成长不只是在学校里发生的,育人不只与教师、家长有关,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教育力。教育、育人和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紧密关联,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每个细胞里。 第一重突破,突破到社会世界中去。第二重突破,突破到自然世界中去。自然是人类最初的学校,叶澜教授曾提出一个核心观点:我们要把丢失的自然找回来。因为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失去了对自然的依赖,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失去了对自然的感知能力。第三重突破,突破到虚拟世界中去。网络就是校园,移动终端就是课堂,机器就是教师。今天的校长和教师不仅要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自然的关系,更要密切关注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后,我们将进入双线教学、混融育人,线上线下混融,双师协同育人的新时代。双师不是指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不是指主教师和辅助教师,而是人师+机师,人工智能做老师。所以,未来的教师他不仅要人师之间PK竞争,他还要和机师之间PK竞争。人师与机师之间不只是竞争关系,更不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关系,它应该是协同交互的关系。育人边界突破需要什么?需要全力融合。包括学校教育力、社会教育力、自然教育力、技术教育力的融合,还要增加一个力,我的新的感悟——网络教育力。他还说,最需要的是人的改变。从“边界突破力”“协同育人力”“融合育人力”等突破个人。
最近在读李政涛的《教育与永恒》,感觉到文字背后的思考,思考的跳跃性,跳跃性后的逻辑关联。今日一读,再次感受到跳出教育看教育的透彻。
教育不是独坐高楼,教育是一切的关联,是社会人与人综合关系最复杂也最紧密的。教育应该是全域育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教育,教育的发生可以是有意而为之,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社会的广泛开放,让教育变得更多元、更丰富,所有的归结都是人的发展。只要我们以成长型思维来看待成长中的每个人,教育就不会孤立,也不会逼仄。
回归教育者本身,可能我恩门最需要突破的是自己。自己的视野,自己的认知,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技术,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短板,都需要突破现有,需要在“破局”中建立起新的自我认知体系。让自己因教育而变,让教育因自己而变。